在线预订
扫码预订
东湖有着“活着的汉代山水”的美誉,是江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采石场遗迹,从清末建园以来,园内遗留下了大量古建筑群、石碑、名人遗迹及摩崖石刻等,被誉为“稽山鉴水之缩影,兼具西子湖头之秀”。
东湖,位于绍兴城东5公里处,原为一座青石山,自汉代起石工相继至此凿山取石,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陶渊明第45代孙,晚清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园林艺术家——陶濬宣耗资8000银元购得此地,以《桃花源记》为范本,精心布局园内的亭、台、楼、阁,与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历时三年细致打磨,于1899年建成了美妙绝伦的东湖。 东湖因山而生,因石而奇,因水而...
东湖最有代表性的石拱桥—非秦桥莫属,它是主人陶濬宣为纪念秦始皇曾经到过东湖而命名的。石桥依势而筑,中间由14级石阶组成形似满月的拱桥,南北首各构三孔平桥。穿过秦桥,远远望到的一个湖心小岛,侧目南望,便是东湖一景——“桂岭”。说是岭,却不大,倒像是一个小岛,依岩而傍湖,曲径能通幽。这里假山峥嵘,每到金秋时节,岭上丹桂飘香,附近的“香积亭”便因此而得名。
东湖最别出心裁的石板桥是“霞川桥”。此桥一改绍兴石桥---大脚圆拱的款式,采用板墩板桥,轻灵简洁。桥下两个板墩、三个桥孔将湖水分成三行,小桥在晚霞映照下会隐约在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川”字,“霞川桥”就是以这份意境而命名的。桥两侧为楹联一副:“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主人把东湖比作《山海经》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自豪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东湖的采石遗迹别具特色,有三洞最为神奇。三洞之一“仙桃洞”因洞穴形似半个桃子、山石色泽粉红而得名。洞穴位于石壁之间,是工匠们采石遗留的痕迹,虽凿自人工却宛若天开。此洞在山中,洞能通船,洞中有门,十分神奇,厚度不到1尺的石壁中间竟凿有一扇宽约两米的石门,它呈90度悬挂在山崖边,最薄处厚度仅有10厘米。石门贯通了两个原本不相连的石洞,使得湖洞相连,乌篷船可以从容穿梭于石门间
东湖最经典的三洞之一“喇叭洞”,又名“空谷传声洞”,因形状极似喇叭而得名,如果您在洞内一喊,声音便四处回荡,经久不绝,更让人称奇的是您的声音在20米外对岸长提上听得最为清楚。事实上喇叭洞的造型符合声学原理,有传声的作用,而真正让人惊叹的是它没有经过刻意加工,只是石匠们在无意间开凿形成。无心之举却造就了今天的奇特景观。
陶公洞是东湖最经典的三洞之首,也是最具特色的核心景点。洞内水面距离山顶47米,距离湖底18米,好像一口天然巨井,更似一口扣水巨钟。当小小的乌篷船悠悠驶入洞穴,越往前行,阳光越淡,回望来路,曲曲弯弯,岩壁深深浅浅,与洞口的一线阳光融合。洞口摩崖石刻是一首四言诗,为1962年郭沫若先生秋游东湖时有感而发:“箬fen(第二声)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全面概括了东湖及陶公洞的特色。
听湫亭、饮渌亭、香积亭、寒壁亭四亭因所处位置不同,可以体味四季最美的风景而得名,分别象征春夏秋冬。
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遇害后,陶濬宣在悲愤之余,将东端住宅正厅开辟出来作为纪念专祠--“陶社”来缅怀这位英烈,但在抗战时期遭到毁坏。现今的陶社是1981年择地重建的,已成为绍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