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订
扫码预订
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目前绍兴市八大历史街区中面积最大、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于2015年入选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坐落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王羲之和蔡元培的故宅,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讲学求学圣地。
蕺山栈道连接古城北入口文化公园游步道和蕺山山体,总长约170米,平均高度约8米,步道宽2.3米。通过旋梯下连古色古香的游步道,上通“S”形廊桥,直达蕺山之巅—文笔塔。登塔俯瞰栈道,只见栈道隐掩于绿荫之中,宛若游龙,古朴的木色栈道与古色古香的游步道相连,旁边层楼叠榭,气韵流畅。当夜幕降临,灯光点缀,悠悠古韵与绿色生态相融,成为绍兴城市夜晚最美的风景
尚德当铺,又名“三槐堂”,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建于清代,当铺两边墙各嵌着石碑,刻有“三槐堂王界”。“三槐堂”是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当时的绍兴当铺遍及城乡,光绪年间就有64家之多,尚德当铺便是其中之一,当铺老板王百万即为三槐堂王氏的后裔。三槐堂前为当铺,后为宅院,是清末绍兴典型的商住合一建筑
戒珠讲寺位于蕺山南麓西街72号,原为“书圣”王羲之的故宅。相传王羲之癖珠,曾失落宝珠,疑心是老僧所窃。老僧无端遭受不白之冤,有口难辩,抑郁而终。数日后,羲之发现宝珠是自家白鹅误吞,悔憾不已,便舍宅为寺纪念老僧。从唐代开始它被定名“戒珠寺”。起名“戒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王羲之的这个故事。二是取自《法华经•序品》中的“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相传,王羲之勤练书法,在墨池洗笔洗砚,池水尽墨,终于练成妍美流畅的新体。后人评价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墨池经1983年修复,基本恢复原貌
绍兴的古桥取名多立意高远,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绍兴方言中数字一到十的谐音,巧妙地将十座古桥的名字串联起来。而其中第七座蕺坊桥,因建在蕺山下,连接河两边的作坊而得名。又因绍兴方言“蕺”和“七”谐音,所以排进了“十桥”童谣
文笔塔位于蕺山山顶,原名“王家塔”,建于清初,现在这座是2003年底在“王家塔”原址重建的风水塔。因这里从晋代开始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所以新塔建成后命名为“文笔塔”,希望重塑学术之风,弘扬文化事业。这座文笔塔,塔身底部呈圆柱形,笔直向上,和毛笔十分相似。塔高36.8米,外观五层,内有七层,里面有双梯贯连上下。它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形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高处的美丽画面
蕺山书院前身为相韩旧塾。南宋乾道年间,山阴学者韩度及其孙韩性在蕺山讲学,时称“相韩旧塾”,元代大画家王冕曾在此蒙学。明万历年间,刘宗周迁居蕺山之下,讲学授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学者尊称他蕺山先生,而这里也改称为蕺山书院,成为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人先后在此就读
题扇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的。相传,有个老婆婆在桥头卖没有任何修饰的竹扇,生意很惨淡,王羲之路过这里,见老婆婆十分可怜,便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告诉她可以将扇子高价卖出。于是老婆婆照做,路人知道是王羲之的字,便竞相购买,扇子就被抢购一空,题扇桥因此得名。题扇桥与绍兴另外11座古桥一起统称为“绍兴古桥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上也是摄影爱好者拍照取景的绝佳之地
王羲之陈列馆位于斜桥弄8号,为王羲之生平与书法成就展,内设王羲之生平展厅和王羲之的书法展厅。展览以琅琊王氏世系与王羲之生平为主线,呈现其任职会稽、兰亭雅集、退隐山阴等人生轨迹,通过《王羲之的故事》画作还原“羲之题扇”“失友戒珠”等典故。展厅汇集四十余件尺牍书法及详实注解,结合谱系源流图与互动展陈,展现其“尽善尽美”的书法艺术与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令观众沉浸于书圣的精神世界与人文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