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的温暖阳光,照耀着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壤;我们的祖国母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会稽山下的千古禹陵,则见证着这个东方大国发展、崛起的光辉历程。
忆往昔,不忘缵禹之绪
绍兴东南方向,会稽群峰连绵起伏。厚重的土地下,埋葬着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大会诸侯于会稽、铸九鼎划九州等事迹,至今依然为人们口口相传;其历经千难万险所熔铸而成的人格、品质,则早已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1.公而忘私的公仆精神
“(禹)乃劳身焦虑,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史记》)
大禹栉风沐雨,奔波于治水之路上整整十三年。即使儿子启呱呱坠地,禹三次路过家门也都没有进入,他的事迹成为代代相传的美谈和公而忘私的典范。
2.改革旧规的创新精神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孟子》)
大禹的父亲鲧在治水时使用堵水之法,成效甚微。大禹吸取前人教训,创新使用“疏”“堵”结合的办法,去除九州河川内的壅塞,将洪水导入四方海洋,因而取得成功。
3.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
“是故禹之决渎,因水以为师。”(《淮南子》)
大禹治水,师法自然,把握水往低处流的规律,顺应地势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保全九州之山,畅通了九州之河。大禹立国后,也曾“左准绳,右规矩”,科学考察九州产物,作为贡赋标准。
4.任人唯贤的民主精神
“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吕氏春秋》)
大禹在沐浴、吃饭时,每闻客音,就用手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就出来纳客,就马上放下碗筷起身接待。禹对有识之士以礼相待,听取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其从善如流之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5.心系民生的民本精神
皇祖(禹)有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大禹曾经训示其子孙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安定。大禹在位时,心系群众、厚抚民生,亲自教人民种稻,调配粮食使得九州之内物资均衡、百姓丰衣足食。
6.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得其时也。”(《淮南子》)
大禹珍惜光阴,鞋子掉落了也来不及回头拾取,头巾被树枝挂住也无暇顾及。他如此分秒必争,不是为了和人争先后,而是为了争时机,这种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百姓战胜水患的决心和信心。
7.德法并重的善政精神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
大禹注重法度,言行合乎道德规范,凭着他的声音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凭着他的躯体就可以衡量尺度的长短。同时,他也注重发展德政、养育人民,连边远的部落都归顺于夏朝。
8.崇尚节俭的廉洁精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
孔子在《论语》中赞颂大禹的节俭,认为他食、住简朴,而注重国之祭礼、致力平定水患,无可挑剔,足以体会到大禹人格的伟大之处。


▲大禹陵中,仍存有为纪念大禹而以“菲饮”命名的泉、亭。
看今朝,华夏禹风长存

稽山之下,人随事迁,惟有禹陵禹庙,经年犹存;惟有国家、民族之正统礼仪,绵亘不变。绍兴在大禹陵中延续着“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祭禹惯例,追忆致敬先祖功德、弘扬激励英雄品格。大禹的不朽精神,由此代代承续。
2006年绍兴市公祭大禹陵时,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曾致贺信:“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
大禹精神是前人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奋发向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弘扬大禹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弘扬大禹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值此新中国70华诞之际,让我们为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愿大禹精神万世永赖,愿中华文化光辉永照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