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州十景美名传,水乡山色,占尽风情;
斗转星移自昔时,今朝且看,南镇十景。
秦望观海、炉峰看雪、兰亭修禊、禹穴探奇……细数张岱《夜航船》中的“越州十景”,南镇会稽可揽十中之二。物随时迁、情随时变,今景不与古时同。若要一探风雅,也学古代文士们为会稽这片毓秀山水排出“南镇十景”,那么乌篷烟晓定可列于其中之一。

乌篷船之身世,为一道历史之景。禹池码头停靠的乌篷船,其身小,其篷低,其色乌。那脊线分明的竹篾篷,似乎还透着点古越的“骨气”。谁能想到,如此低调、内敛的乌篷船,据说曾是大禹在会稽治水开田的工具。

当时,江南尽是沼泽汪洋,大禹疏水归流、四处奔波,而这小小乌篷竟能令他通过水路迅捷地巡行各地、指挥诸侯,出没风波里,为民平水患。
端坐于南镇乌篷,一双细桨不紧不慢地拨动了半池涟漪,拨动了人的心绪,拨动了会稽山那经岁已久的历史记忆。回想禹王当年事,不禁令人慨叹万分。


拂晓时分的南镇乌篷,则为一道自然之景。每逢初秋,寒露已至。清晨卯时,禹池水面平和如镜,烟柳画桥默然而立,会稽山脚下的一切似乎都还尚未苏醒。忽而耳间听得“铿”的一声击棹之音,令人顿时置身于“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境之中。

这清韵,直将水面的晨霭敲散,凝作万类草木的绕枝露水;直将温暖的秋曦敲碎,揉作一池碧波的熠熠生辉。原来,此时已有老船工笑吟吟地踏着一双船桨,披着晨光前来采摘新鲜红菱了。
乌篷由荷池穿行而过,远山带朝晖,天际接秋水。沿着北面水道,小船徐徐驶入清晨的古村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双憨态可掬的水中白鹅,叫人频频回眸。

春裁杨柳,夏剪莲蓬,秋采红菱,冬折枯荷。小小乌篷,早已熟谙古城内的四时之歌。它是青绿会稽山水画中的一抹沉静之色,更以劲瘦的身躯承载着会稽山下千百年来风云际会之历史。乌篷烟晓,南镇十景,当之无愧。
品味乌篷烟晓,品味南镇十景。

百草凝霜雪,远树带晨烟。乌篷枕水眠,青青山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