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一放翁
刀光剑影,角鼓争鸣,1125年的秋冬之际,是那么的纷乱。战乱之中,陆姓家室,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天际,此孩儿名唤陆游。次年,大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不满一岁的陆游于襁褓之中随家人逃亡。从此,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岁月组成了他不安定的童年,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命运。
逃亡生活的颠沛流离,使陆游感受着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深深的疼爱。这也让他内心中充满着至诚的孝义。自幼好学不倦,很早就接受文化教育的他,深受“父母之命,不可违;父母健在,不可远行”等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这也让他明白父母双亲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时刻牢记着父母教诲,甚至不得不驱逐挚爱唐婉,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对母亲深深的孝义。1151年,陆游开始考取功名,乃至此后走上一条坎坷的仕途,也离不开父母的良苦用心。至诚的孝义,是陆游人性的一个光辉。
受母命,与唐婉分离,让陆游陷入了两难之地。一边是恩重于天的母亲,一边是至爱名伶唐婉,如此难题,让他不得不面对人生的困境。虽与唐婉分离,但内心深处,他仍是那么的爱着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不可能磨灭的印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首《钗头凤》,道尽了他内心的伤心与无奈。可见对于自己心爱的唐婉,陆游是那么的至诚至爱,如此情义,造就了后世爱情名园——沈园。
经历了“靖康之耻”,蒙受过逃亡生活的艰苦,让陆游从小就有了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为官出仕,是他报效祖国的历练;投笔从戎,是他杀敌报国的实践。在他漫长的仕途中,抗金杀敌、收复失地一直是他的理想。从少年有为,到年老体衰,从为官理政,到参军杀敌,唯一不变的是他那炙热的爱国之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纸《示儿》,写尽了他心忧国家、心系百姓的爱国之情。对国家的忠义,是他至死至终守在心中的信仰。
古人云“忠孝难两全”,但是陆游却用自己至诚的孝义、至真的情义、炙热的忠义,实现了自己对父母、对爱人、对国家的担当。从古自今,陆放翁是那么的为人敬仰。无论是诗词还是为人,在中国文人历史上,必有他浓厚的一笔。
三义皆传承,亘古一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