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又名箬 山、绕门山、鸟门山等,在成为景区前的一千年多年间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石宕,但在现有的资料中那段时期的文字记录较少,这么多年间东湖到底经历了什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下面一篇比较完整的记录了清早期关于东湖及其周边的风貌。
绕门山(清•齐召南)
畴谓天工奇,人巧亦不让。君看绕门山,峭壁列屏嶂。
厥初本㟝嵝,斫出生面创。采伐穷日夜,骨立神愈旺。
危崖高天欹,侧厂层云傍。山腹藏堂皇,外郛兀相向。
彭觥斧凿声,数里因风飏。响应连四山,万和随一倡。
盘旋螺文中,含胡振罂盎。俄惊大声起,雷硠剧雄壮。
丁丁远可闻,砰訇近偏忘。小桥递弯环,舟行过其上。
依稀彭蠡口,窾坎鸣巨浪。金奏在窟室,人面朝青嶂。
峡束神禹开,池护吴王葬。梁欐想石城,剪刀移雁荡。
屈曲绕垣墙,莓苔添色相。新痕冰雪侔,旧痕图画伉。
风日所薰蒸,霖雨几涤荡。遂令受采质,丹黄写万状。
老松冠其巅,华盖郁在望。下有竹千竿,森森立兵仗。
村居皆石层,老幼总良匠。自古仰衣食,山故无尽藏。
造遍越中庐,埋遍越中圹。道路乐平坦,绰楔睹高亢。
朘削岂有涯,胜概弥难量。安知百年余,不作吼山样。
顾语同舟客,斯游亦云畅。美酒既以沽,手杯且莫放。
本文出自《晚晴簃诗汇》【卷七一】,是目前为止最详细的记载清代关于东湖绕门山及其周边景色的一篇重要文献,对东湖乃至绍兴的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又善书法,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于保和殿,钦定二等第八名,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所作《山阴》“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墅,无水不连天。朝暮分南北,风犹感昔贤。”对越地风情进行了高度概括,时至今日仍在被引用。
和每个到东湖的游客一样,作者初到绕门山时被眼前宏伟的景象震惊了:“哇!都说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但是东湖的采石匠人们千百年来开凿出的风景一点也没有逊色与它。”眼前的绕门山就像一块巨大而又厚重的屏障守护着越州的百姓。
在下面的叙述中作者交代了东湖石宕的由来,石匠们来到山顶,清理掉上面覆盖的泥土,然后慢慢的往下开采,时间不停的流转,这座不起眼的“小土丘”因为一个个宕口慢慢的变得奇俊刚劲。向上望去,悬锤欲倾的崖壁仿佛耸立在云中,石头越采越深在山的深处一个个的宕坑深不见底气势恢宏。
“彭觥~”开凿石头时的巨远远的就可以听到,像是被风带过来的,此起彼伏,仿佛由一人发起千万人应和。声音在竖直的矿井中向上回荡,声波强到能震碎瓶子,而且时不时的会有更大的声音出现“雷硠~”。“丁!丁!”的声音很远就可以听到,而“砰~”“訇~”的巨响等到走近时确听不太清了。本段中出现了大量的形声词,宏大的采石场景如好莱坞大片般因“声”扑面而来,通过各种声音我们还可以推测:采石的不同过程中不同的工具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小桥一座连着一座,作者乘坐的小船从“石桥的上方”驶过,靠近石宕区。这是一个奇特的景象,根据“仙桃洞”推测,采到地面以下的宕壁有弯曲的拱顶貌似小桥,由于开采越来越深,石匠需要上下走动,出现小桥连环盘旋(而下)的现象。小船从古运河上驶过,看到奇景令人惊叹,仿佛来到了彭蠡口,即鄱阳湖湖口,谢灵运《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和董嗣杲《过彭蠡口》“云凝入港大孤山,芦荻翻风秋夕寒。水急乱从彭蠡出,来舟不似去舟难。”中均描述了该处水域的山险水急,结合后半句巨浪发出“窾坎~”的声音,与现在的东湖相比实难想象当时场景和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地面下的宕坑中发出金属敲击的声音,是石匠们面对这座青石山在开采石头。石壁旁的水道就像是大禹开挖的一样,水石的布局如同吴王墓葬的形制一样。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想被运到城中成为栋梁,或移到雁荡成为像剪刀峰一样的奇景。曲折的石壁就像院墙,上面的青苔为他增添了颜色。新开的壁面平整雪白,原有的壁面颜色多变像画一样。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后,石壁上出现了各种形状不一色彩多样的画面。
石宕周边的景色,山顶上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老松树,山下有着一片片整齐的竹园。附近村子的房子都是由石头搭建而成,村里人天生都是很专业的石匠。这山是他们世世代代的依靠,是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藏”。这里产出的石头造变绍兴城的大小房子和坟墓,道路因铺了石板而变得平坦,牌坊因石柱砌成而变得高大响亮。石头的开采或许有一年会停止,但是绕门山最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胜景实在太难想象了。作者突然有感不知道几百年之后,会不会像吼山一样,最后收起思绪回身和船中的好友说:“这趟旅程非常尽兴,既然美酒酒已经倒满了,那就举杯畅饮吧!”
作者对绕门山的样貌和形成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有些内容现在虽已无法再现,但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的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