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和《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要求,2023 年 3 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论证指南》(试行),要求“浙江省内的城市更新片区,以及涉及老街区、老厂区、改建或者拆除 50 年以上老建筑的更新改造项目,应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论证”,并明确了基本内容与成果形式。2023 年 7 月,为配合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皇陵博物馆筹建地块(越城区皋埠街道黄家岙村)更新改造工作,受绍兴市南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皇陵博物馆筹建地块(越城区皋埠街道黄家岙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下文简称《报告》)编制工作。《报告》在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论证指南》(试行)指引下,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保护要求,探索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置介入城乡建设工作的方法路径。
评估范围为黄家岙居民点形成的村落范围,占地面积约4.5 公顷,现状建筑面积约 2.9 万平方米。
黄家岙村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东南角,为牌口行政村下辖自然村,有村(居)民 77 户,人口约 260 余人。2021年底,绍兴宋六陵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黄家岙村因位于宋六陵兆域范围内,已控制宅基地审批十余年,因而具备搬迁可行性,在宋六陵保护规划中被列为迁建型村庄,原址拟建宋六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皇陵博物馆。
2023 年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得到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拟对黄家岙自然村进行村落改造,目前房屋拆迁工作尚未启动。
黄家岙村现状建筑中 80 年代之后所建建筑占比达到 90%以上,传统风貌建筑与时代特征显著建筑占比较小,建筑质量一般。
召开一场意见征询座谈会,邀请区文广旅游局、区住建局、区自规局、区房征办、皋埠街道、牌口村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参加。 在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官网(线上)、 牌口村委公示栏(线下),发布《关于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皇陵博物馆筹建地块(越城区皋埠街道黄家岙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向社会征求保护线索的通知》,线上线下征询所得相关意见,已纳入《报告》成果中。
黄家岙村位于宝山、寺后山、青龙山和紫云山之间的山间平地,被宋人比拟为巩县皇陵之洛河的风水河攒宫河(旧称旧埠溪)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贯穿盆地蜿蜒前行。背山面水的选址方式具有典型的传统聚落特征。
现状村落于 1950 年代初具雏形,空间格局于 1970 年代基本完型,1990 年代以后建设扩张至目前规模。其中作为结构骨架的南北向主路及东西向 2 条支路道路,贯穿了村落 70 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承载该村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历史图像来看,村落中原有较具地方特色的两组台门建筑(西南角),已于 2000 年前后拆除改建为现代农居。目前村落中只余历史较久远的水井 2 口,零星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以及一些建于 1980 年代、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绍兴乡镇建设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征的建筑。
传统格局要素:包含宝山、寺后山、青龙山和紫云山在内的 4 处山体;攒宫河 1 条历史水系。
历史环境要素:包含村落中部的南北向主路、北侧东西向支路与南侧东西向支路在内的 3 条历史道路;2 口老井,其建成时间可追溯至村落规模形成初期(1950 年代前后)。
3、历史建(构)筑物调查情况
黄家岙村现状无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普查登录文物及历史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 2 处:D2(1 类传统风貌建筑)、A20(2 类传统风貌建筑)
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特征建筑 3 处:A22、B5、B5-14、评估建议
黄家岙村保留有若干历史文化环境要素,个别建筑物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
从村落选址生成与发展来看,黄家岙村的传统格局与历史环境要素最具保护价值。
建议重点保护黄家岙村的“四山一河”传统格局。禁止开山采石、建房树坟等破坏山体的行为,确保攒宫河的岸线不被占压。通过水土流失整治措施遏制河床淤积,维持水位。
建议保留村内三条历史道路与两口老井。道路沿线可借鉴历史建筑物的设计要素,进行景观风貌提升和公共设施更新。对于原址保留确有困难的老井(1 号),建议通过铺地材料区分或拼接缝设计方式将原址位置进行标识,若原井圈石质量较好可考虑将其转移至景观绿化带进行统一设计。
传统风貌建筑(D2 号、A20 号):对于 1 类传统风貌建筑D2 号建筑承载了村落初具规模时期(1950 至 1960 年代)的记忆,建议修缮保留。并可结合场地公共设施需求,提升建筑内部功能。对于 2 类传统风貌建筑 A20 号建筑(建成于 1970 年代前后),可将其作为更新地块内新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开间尺度与立面设计依据。
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特征建筑(A22 号、B5 号、B5-1 号):体现了村落扩张发展时期(1980 年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建议提取主要的外立面设计要素,融入相应更新利用的建设项目,体现村落各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对位于历史环境要素节点(历史道路交叉点)的 A22 号建筑,结合交叉点周边的 1 类传统风貌建筑(D2 号)与老井 1 号进行整体设计。
村落中部的南北向主路、北侧东西向支路、南侧东西向支路、老井 1 号、老井 2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