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查阅资料,发现2005版《鲁迅全集》,若干人物类注释有某些讹误与缺欠,现补正如下,不妥之处,尚乞方家与读者教正。
一、关于任钧的原名。《全集》第12卷第503页注[2],第17卷第54页释“任钧”,前者称任钧原名卢奇新,后者称任钧原名卢嘉文,在任钧原名问题上,《全集》之注说法不一了。据《中国作家笔名探源》一书,其释“任钧”云:“任钧诗人,教授,原名卢嘉文……”①据此书编者云:“任钧”这一词条是经任钧本人亲自审订过的。这就是说,此词条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全集》第17卷称任钧原名卢嘉文是正确的、可信的。第12卷之注为误注,应予订正。
二、关于曹白的生卒年与原名。《全集》关于曹白的六个注释均未提及曹白的生卒年,提到曹白的原名是刘萍若。近读陈辽先生的《鲁迅弟子曹白传奇人生》一文,此文披露曹白生卒年为1914-2007,其小名为曹水根,学名为曹书耕,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学名为刘平若,参加革命后任新四军常熟部队政治指导员时改名冯二郎。胡风曾为曹白的文学作品集《呼吸》写过《小引》和《新序》,他以当局不知道二郎即曹白而躲过一劫。《全集》曹白的原名“萍”字为误,应改为“平”。②陈先生之文,用做材料为曹白的儿子刘安及妹夫等亲属所提供,其可信度较高。
三、李三郎是谁?《全集》第13卷第439页注[4]释“李”,注文为:“指李三郎 ,参看350325信。”可是读了350325信,鲁迅也只是说,上海有个李三郎,与萧军笔名“三郎”重了,他劝萧军换一个笔名,仍未说李三郎为何许人。此注等于未注。偶读贾玉民先生在《上海鲁迅研究》总第4期上发表的《鲁迅有关人物新考二则》,并参阅《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中的“何维”词条,才知道这个李三郎是谁。
李三郎,1916年生,广东台山县聚龙村人。原名李维垣(《中国文学家经典》“垣”作“恒”),又名李筱峰,笔名何维,李三郎,艾荼,李文尹,司马飞骊等。他在广州读中学时,参加左翼文学活动并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后被通缉。1934年春到上海,仍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搞左翼文学。因工作特殊,未参加“左联”。此间,常用“李三郎”的笔名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中华日报·动向》、《申报·自由谈》、《大晚报·火炬》、《太白》、《时代画报》、《文艺月刊》,萧军在《文学》上以三郎笔名发表小说《职业》。何维见了以为盗用自己的笔名,曾给《文学》社寄一声明,要求澄清。1935年出版小说集《乡村的风》。抗战开始后,编辑过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新华南》。1941年后在东江游击队任大队长、政委、师参谋长等职。1945年后任华东前线新华社记者,太行山新华总社编辑,1949年后从事公安与新闻工作。1980年后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广东省人民警察学校校长。1982年加入中国作协,③《全集》李三郎注应当补充上述内容。
四、高世华是谁?《全集》第6卷第251页提到了浅草社作家高世华,但《全集》无高世华注,笔者近日读到贾玉民先生的《鲁迅有关人物新考二则》,此文恰好提到了高世华的情况,现摘要如下。
高世华(1901-1980)字兴亚,又名新亚,后以字“高兴亚”行世。四川涪陵蔺市镇人。1920年入北大俄语系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1925年任冯玉祥政治顾问和苏联人福林特的翻译。1926年北大毕业后去苏联留学,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1期学员。1927年归国,任冯玉祥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翻译,秘书、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兼代理部长,西北政训学院教授。抗战时,先后任四川大学教授,重庆聚兴诚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1949年起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四川省参事室主任,四川省人大代表及政协常委。代表作《沉自己的船》收入鲁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此外尚有与铁捷克合写的长篇小说《邓世华》等。④
五、亦光是谁?《全集》第6卷第465页中间有一句话:“《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曾由亦光君译出,载于《杂文》杂志第二号(七月),现在略加改定,转录在这里。”这位翻译了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亦光是谁,《全集》无注。应设注。偶读《鲁迅研究资料》第9辑,其中有一短文《“亦光”君小考》介绍了亦光,现摘录如下:“亦光,即张郁光同志。他是北方文总的成员,地下党员,一九三五年五月他和京沪两地到日本东京的左联成员在一起,创办了《杂文》杂志,出至三期被停止,第四期改名《质文》,但不久也停掉了。张郁光同志在抗战时期,深入敌后鲁西北聊城地区创建敌后根据地,不久在聊城战役中壮烈牺牲。”⑤
《中华英烈大辞典》也有对张郁光生平的介绍,现摘要如下:张郁光(1905-1938),原名舒义,别名郁光,山东济南人。1919年秋入山东省立一中学习,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27年未及毕业便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1928年任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30年任山东省立三中校长,后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因宣传革命思想被国民党通缉,于是亡命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研究部学习,此时他参加了东京的左翼文学活动。1936年归国,任北平师大教育系讲师。抗战时,在韩复榘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工作。同年到聊城任范筑先将军政训处少将参议。1938年7月任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此时加入中共。同年11月日寇围攻聊城,11月4日在聊城战役中牺牲。⑥
六、关于凌叔华的生年,《全集》第3卷第256页注[43]注凌叔华生年为1904年,第4卷第218页注[11]、第6卷第272页注[67]注凌叔华生年又为1900年,在凌叔华生年的问题上,《全集》之注又撞车了。凌叔华生年实是1900年,第3卷之注为误注。这有两个证据,一是凌叔华1990年在北京逝世时,《光明日报》有一新闻稿称其“在故乡北京走了她90年的生命历程”⑦。这是说凌叔华逝世时享年90周岁,凌叔华当生于1900年。二是文洁若在《悼凌叔华》一文中说:“今年(指1990年-引者)三月二十五日,她过九十大寿。”⑧这就是说凌叔华实生于1900年3月25日(凌叔华1990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七、关于常瑞麟的名与字。在这个问题上,《全集》之注也是说法不一。《全集》第12卷第205页注[2]释文云:常瑞麟“名玉书”。而第17卷第217页释“常瑞麟”注文云“字玉书”。究竟“玉书”是常瑞麟的名还是字,读者无所适从了。
从事理上推断,“瑞麟”应是名,“玉书”是字。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提到的一位常姨就是常瑞麟,他说:“她名叫常瑞麟。”⑨鲁迅在1932年5月13日日记中云:“以海婴照相分寄母亲,马珏、秉中及常玉书。”1935年8月28日日记又记:“得天津中国银行常玉书信并汇票一张……。”鲁迅在日记中称常瑞麟为常玉书,此亦可证明,“玉书”是常瑞麟的字,不是名。中国旧时一般对友人、同学、同事、熟人不能直呼其名,而须称字(对晚辈则可以直呼其名,不宜称字);称字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称名则是不礼貌。鲁迅在书信及日记中称好友许寿裳为“季黻”、“季巿”、“季笰”,称老同学张邦华为“协和”,称老同事杨乃康为“莘耜”、“莘士”、“星耜”。“季黻”、“季巿”、“季笰”、“协和”、“莘耜”、“莘士”、“星耜”都是字,不是名。常瑞麟是许广平在天津女师时的同学、挚友,与鲁迅是平辈,所以“玉书”是字,不是名,“瑞麟”才是名。第12卷之注为误注,应予订正。
八、孔另境的原名是什么?《全集》第6卷第429页注[1],第12卷第307页注[2],第324页注[2],第13卷第574页注[1],第17卷第32页在释“孔另境”时,均把孔另境当成他的原名。
这“孔另境”并不是那个茅盾的内弟,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后易名《现代作家书简》)那人的原名。偶阅孔另境的女儿孔海珠著《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孔女士说:“父亲原名孔令俊,字若君,孟养,孔姓‘令’字辈,为孔子的第七十六世。”⑩1924年起发表作品时始用“另境”笔名,以后孔另境成为他的常用名。11孔女士的说法自当是可信的。
九、徐来是谁?《全集》第5卷第477页注[6]释“标准美人”云是指影星徐来的诨名。但对徐来此注却未介绍,称“标准美人”是徐来的诨名也不够确切。裘士雄先生在《鲁迅和他的乡人(六)》中介绍了“东方标准美人”徐来。徐来(1909-1973),原名徐洁凤,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上海。著名作曲家、电影导演黎锦晖的妻子。主演或参演的影片有《残春》、《华山艳史》、《路柳墙花》、《到西北去》、《女儿经》、《落花时节》、《船家女》等。当时天津的《北洋画报》冠徐来以“东方标准美人”的称号。12称“标准美人”为徐来的诨名亦不妥。诨名就是外号,多有对其人的戏谑或恶搞的成份。如鲁迅称钱玄同为“爬来爬去”,称顾颉刚为“阿鼻”,这“爬来爬去”,“阿鼻”是诨名,是外号,都有些耍戏或不敬意思在内。至于称徐来为“标准美人”,这应当是对徐来的一种称誉,夸赞,没有一丝一毫的戏谑与不敬的意思。犹如我们称林青霞为“微博达人”,称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称徐志摩为“中国的济慈”,绝不含戏谑,有的只是称赞。
十、关于冯沅君的原名与字。《全集》第六卷第270页注[46],第11卷第218页注[5]释“冯沅君”时均未提及冯沅君的原名与字;第11卷第594页注[2]提到了冯沅君的原名为冯淑兰,据《民国人物大词典》“冯沅君”原名恭兰,后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大绮,易安,德馥,漱峦,淦女士。13《全集》此三注,应予补正。
十一、“某女士”与“巴博士”是谁?《全集》第11卷鲁迅210716致周作人信末尾提及“某女士”与“巴博士”,此处无注,应设注。王景山先生在他的《鲁迅书信考释》中已指明“某女士”即英国班纳克女士,波兰作家什曼斯基的短篇小说《犹太人》的英译者;“巴博士”,即“巴音博士”,《犹太人》的世界语译者。14
十二、阿维尔巴赫死于何年?《全集》第7卷第205页注[27],第10卷第344页注[14],在提到前苏联“拉鲁”著名领导人阿维尔巴赫时均注其卒年为1938年,这两个注也是错的。过去,前苏联的文献资料很少提到这位“拉普”总书记阿维尔巴赫。
李辉凡先生在《“拉普”初探》一文注释中引述了前苏联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9卷(补充卷)关于阿维尔巴赫词条的全文:“阿维尔巴赫(1903-1939),二十年代苏联批评家、政治家、文学—社会活动家,生于萨拉托夫商人家庭,上过中学,担任过《青年近卫军》(1922-1924)主编,《在文学岗位上》(1926-1932)主编和‘拉普’总书记,发表过政论和理论批评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拉普’提出的种种口号和政策的基础,其活动的特点是:行政方式;共产党员的妄自尊大和宗派主义。“拉普”取消后(1932)他参加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做筹备工作。他完成了高尔基发起的一系列工作(关于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文集,厂史丛书等)。”15
蓝英年先生在《天才的小伙子》一文对阿维尔巴赫也有所介绍并说前苏联当局已经为阿维尔巴赫平反昭雪,蓝先生说:阿维尔巴赫是在“拉普”于上一世纪20年代初成立时便任“拉普”(全称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为俄语缩略语的音译,即总书记——吴注),由于有些极“左”,提倡所谓辩证唯主义创作方法,打击了不少左翼和“同路人”作家。1926年处于鼎盛时期。中国的创造社(后期),太阳社,“左联”便是“拉普”在中国影响的产物。在日本则有“纳普”(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在朝鲜则有“卡普”(朝鲜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它的国际影响还是较强劲的。1932年4月被前苏联当局解散。1934年前苏联当局筹备“作协”,阿维尔巴赫参加了作协组委会,因工作出色受到高尔基好评。但不久他被调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任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稍后这个厂出了一个大事故,斯维尔德洛夫州州委书记卡巴科夫被认定是制造这一事故的“阶级敌人”,阿维尔巴赫也受卡巴科夫案“牵连”于1937年4月4日在莫斯科被捕(事故发生后他已被调回莫斯科等待分配)。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后被押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阿维尔巴赫知道自己无生还希望,在被押解上楼时从楼梯口跳下摔死。死时年仅36岁。1961年6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军事法庭为阿维尔巴赫平反。16《全集》对阿维尔巴赫之注十分简略。笔者认为对阿维尔巴赫之冤案及前苏联当局为其平反之事也应简略注上几笔。因为不注,则阿维尔巴赫给读者的印象就只有极“左”的一面而无蒙冤的一面。
阿维尔巴赫跳楼死难事发生于1939年(具体日期不详),所以《全集》注其卒年为1938年是错误的,应以前苏联文献资料为准,改为1939年。
十三、关于爱罗先珂的生卒年。《全集》第1卷第243页注[25],第5卷第287页注[2],第6卷第271页注[59],第8卷第150页注[2],第10卷第215页注[3],第11卷第399页注[6],第17卷第201页注爱罗先珂生年均为1889,可谓惊人的一致了,但这惊人的一致都是集体失实。戈宝权先生在《鲁迅和爱罗先珂》一文下注有一句话:“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爱罗先珂于1889年12月31日(公历1890年1月12日)生在俄国库尔斯克省(现别尔格罗德州)老奥斯科尔县的奥布霍夫卡村”。17 这就十分明白,原来1889年12月31日是俄历,俄历这一天是公历1890年的1月12日,注人物生卒年不应用农历,也不应用俄历,这是一个常识。爱罗先珂生年最准确的信息已公布30年了。《全集》的编者仍未注意到,这太令人遗憾了。
关于爱罗先珂的卒年,《全集》上述各注均称爱罗先珂卒于1952年。可是笔者在若干年前读过一个材料,此材料云,爱罗先珂归国后也没有逃过前苏联肃反扩大化的灭顶之灾。他以外国间谍罪被捕,后死于狱中,不是死于1937年就是死于1938年。此材料又云,有人编之《爱罗先珂年谱》(陶忻译)18严重失真。读后印象十分深刻。可惜,当时未记笔记,现在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里笔者将此事写出,愿读者与方家提供信息,让爱罗先珂的卒年也是一个真实的卒年。
注释:
①《中国作家著名探源》(第1册)第347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②见2011年第6期《鲁迅研究月刊》。
③见《上海鲁迅研究》总第4期第121-123页,百家出版社1991年7月版,亦见《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3分册第315-316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版。
④贾玉民:《鲁迅有关人物新考二则》,见《上海鲁迅研究》总第4期第117-120页,百家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⑤林溪:《“亦光君”小考》,见《鲁迅研究资料》第9辑第19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
⑥《中华英烈大辞典》第1346-134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⑦《光明日报》1990年6月6日电讯稿《英籍华人作家、画家、凌叔华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见1990年6月7日《光明日报》。
⑧文洁若:《悼凌叔华》,见凌叔华著《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第318页,珠海出版社1997年4月版。
⑨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第160页,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
⑩11《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第3页、第4页,汉语大辞典出版2001年12月版。
12 见2008年《绍兴鲁迅研究》第83-8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3《民国人物大辞典》第117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4王景山:《鲁迅书信考释》第95-9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4月版。
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苏联文学史论文集》第60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6蓝英年:《天才的小伙子》,见1996年第7期《读书》。
17文刊1982年第6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鲁迅研究》转载。
18《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第20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