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同时代人研究】柳亚子:一位读懂了毛泽东与鲁迅的民主斗士

时间:2014-12-01    来源:

  • 分享

柳亚子:一位读懂了毛泽东与鲁迅的民主斗士

秋 石

著名南社创始人、一代诗圣柳亚子,与鲁迅先生是同时代人,他们都出生在19世纪80年代,柳亚子小鲁迅6岁。俩人之间的交往,始于1928年的上海。由于俩人岁数相仿,又都是民国闻人,故俩人的交往颇为洒脱,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感。多次交往,相互赋诗赠之,尤以鲁迅那首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诗句的条文脍炙人口,且流传甚广,至今令万千后人读了回味无穷。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后,柳亚子著有多篇悼念鲁迅的诗文存世。

在发表于1945年10月19日重庆《大公晚报》上题为《鲁迅先生九周年祭》的纪念文章中,柳亚子“活学活用”,将毛泽东半个月前给他的复信中的一句话,与鲁迅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力,以及八年前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所作《论鲁迅》演讲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巧妙地结合在了一块。

在引用柳亚子悼念鲁迅文章中的这妙语比喻之前,我们不妨先说一段历史典故——回顾一下柳亚子先生作此悼文一个多月前,他与那位长期以来令蒋委员长头疼不已且咬牙切齿斥之为“匪”,自延安飞来重庆参加国共和平建国谈判的中共领袖毛泽东亲切会见时的情景。

毛泽东与柳亚子,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老朋友。

1925年9月至1926年5月,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由汪精卫推荐,替代自己任国民党中宣部代部长一职。其时,柳亚子居上海,担任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及上海通志馆馆长之职。1926年5月,也就是毛泽东即将辞去国民党中宣部代部长、离开广州的前些日子,国民党中央在广州举行二届二中全会,柳亚子奉召自上海前来广州出席。会议期间,柳亚子与毛泽东得以晤面。在这次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旨在排斥共产党,全面掌控国民党党权。而毛泽东坚决抵御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旗帜鲜明地反对蒋介石独裁政策,坚定不移贯彻孙中山先生生前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柳亚子,则不惜与同为南社创始人的国民党右派中坚叶楚伧反目对阵:他和何香凝、彭泽民等国民党左派(被当时的国民党右派报纸公开辱骂为“叛徒”与“会场三怪”)支持了毛泽东,并在公开发言中反对蒋介石的以限共、排共为终极目标的《整理党务案》。柳亚子此举,在毛泽东头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①1941年,柳亚子在香港所作的《寄毛主席延安》一诗中,曾有“粤海难忘共饮茶”的瑰丽诗句。而毛泽东1949年进入北平后,曾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捣毁国民党蒋介石定都22年之久的南京8天后的4月29日,兴奋之余,赋诗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其诗首句便是“饮茶粤海未能忘”。②

柳亚子作《寄毛主席延安》时,正是其与蒋介石分道扬镳之时:因公开发表演说与撰文谴责蒋介石灭绝人性制造“皖南事变”,被蒋介石操控的国民党开除了党籍。1944年,也就是毛泽东莅临重庆出席国共和谈的前一年,逆流而上的柳亚子,于重庆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从而成为共产党最为坚定的盟友之一。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闻讯柳亚子加入“在野党”民主同盟后,于延安修书一封,托周恩来转交给了他。

亚子兄:

广州别后,十八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垮,还是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饮茶”,这是你几年前为我写的诗,我却至今做不出半句来回答你。看见照片,样子老一些,精神还好罢,没有病罢?很想有见面的机会,不知能如愿否?敬祝

健康!

毛泽东上③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柳亚子与毛泽东之间,堪称是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老朋友了。而这种老朋友的关系,比起他同鲁迅的交往,不但要早上二三年,而且更为之久远。倘若鲁迅能够早一年抵达广州,倘若鲁迅不曾过早于1936年病殁,或许,中国的文坛、诗坛,将会谱上更为光辉灿烂的柳亚子——毛泽东——鲁迅的夺目篇章。

1945年9月6日,距毛泽东自延安飞抵重庆,才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一日,老友情深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道,前来柳亚子寓所探访。在柳府,面对柳亚子要求偿债索诗的毛泽东,无奈之下灵机一动,当即泼墨手书“旧作”一幅赠予分别了19年的老友,以示感谢柳亚子长期支持共产党人的正义之举。这幅“旧作”即为毛泽东作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④这首诗气势磅礴,傲视苍穹,颇具“山大王”气慨。⑤

柳亚子读后,自然大为感叹:不仅毛泽东书法笔走龙蛇,气势磅礴,而且诗文内容也极具上乘,撼人心魄。毛泽东离开重庆后,柳亚子将毛泽东这首诗词交与一些挚友传看,于是,便有了重庆《新民报晚刊》11月14日的刊出(据了解,重庆《新民报晚刊》刊出毛泽东这首诗词,系由2012年1月8日去世的百岁寿星、著名书画家黄苗子先生交由正在积极搜寻毛词原文的《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先生发表)。刊出后,重庆街头万人争相阅读传诵,新民报一时洛阳纸贵,众多报刊纷纷转载。在将此诗赠予柳亚子一个月后,毛泽东致信柳亚子说,此诗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其实际情况是,为扫清抗日道路上的障碍,由毛泽东亲自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2月自陕北启程,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其时适逢大雪纷飞,满世界陷于一片白茫茫……即著名的红军东征开拔之时。

在毛泽东赠予《沁园春·雪》之后,柳亚子也即席挥毫赋诗一首以答: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⑥

在这首词中,柳亚子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一轮国共和谈,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新中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弥天大勇诚能格”,柳亚子指的是毛泽东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惧风险前来重庆与蒋介石会谈,表示由衷的钦佩。“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显然,柳亚子仍然怀念着孙中山先生在世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和谐氛围,卡尔,指的是马克思,意合国共两党之间的亲密合作:“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在《新民报晚刊》刊登“毛润之的咏雪”原作两周之后,同样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与柳亚子的另一首和词《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一并全文刊登。柳亚子的《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原文如下: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运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阴,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土,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大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算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⑦

关于柳亚子保存至建国后的这首毛泽东赠与他的《沁园春·雪》,内中还存在着一段颇为曲折动人的经过呢!这是因为,毛泽东先后为他题写了两次!

据长期经手保管毛泽东手稿并事研究的原中央档案馆馆员齐得平撰文介绍说:⑧

柳亚子先生收到毛泽东给他的信和词非常高兴,但细心的他也发现,毛泽东书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的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毛泽东的署名和印章。深谙书法墨宝收藏之道的柳亚子先生不想留下遗憾,于是他抓住毛泽东离开重庆前的宝贵时间,准备好纪念册,请毛泽东再题写一遍。果然,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雪》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毛泽东”签名的落款。⑨此时,柳亚子先生觉得还不完美,又请毛泽东盖章,毛泽东说没有。柳亚子先生自己请青年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白方为“毛泽东”印,朱文为“润之”,盖于毛泽东落款之下。⑩不仅如此,柳亚子先生还请郭沫若手书“北国风光”列于毛泽东墨迹之前。将自己的和词及后记抄录在毛泽东墨迹之后。11

柳亚子先生托毛泽东代请延安党政军民各界负责同志在纪念册上题词,并托周恩来副主席带出给他。1945年12月6日,周恩来将纪念册带回重庆。这本纪念册汇集了延安、重庆两地党政军民各界负责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陆定一、李鼎铭、柳湜、张署时、范文澜、潘梓年、许涤新、张仲实、沈其震、王若飞、徐冰、张晓梅、宋平等70人的手迹。

这本十分珍贵的纪念册,柳亚子先生一直随身保存。遇到挚友相聚时,便拿出来大家一起赏鉴。国共和谈破裂后,柳亚子先生不得不从上海迁往香江,其家人将纪念册匿藏于上海家中四层楼的腹壁中间,直到解放后才取出来。1950年10月,柳亚子先生南归又北上,纪念册也随他一起来到北京。柳亚子先生过世后,纪念册由家人交给国家,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内。

距毛泽东此次拜访离去二十多天后,柳亚子致信毛泽东,询问他与蒋介石会谈的进展情况,以及未来中国的走向。为此,毛泽东于1945年10月4日复信柳亚子,信首,在甚为关切地问候柳亚子夫人郑佩宜“清恙有起色否?”后,回答了柳亚子前信的问询:“时局方面,承询各项,目前均未至具体解决时期。报上云云,大都不足置信。前曾奉告二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吾辈多从曲折(即困难)二字着想,庶几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发生许多苦恼。而困难之克服,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点深望先生引为同调。有些可谈的,容后面告,此处不复一一。……”12

仅仅相隔三天,毛泽东再次致信柳亚子,对柳亚子的一连串提议,包括提请毛泽东发表公开谈话,详细阐述共产党主张,给历来不守信用的蒋介石施压等,一一作答。毛泽东认为:“赤膊上阵,有时可行,作为经常办法则有缺点,先生业已了如指掌。目前发表文章、谈话,仍嫌过早。人选种种均谈不到13(此处指柳亚子去信询问计拟中的联合政府人选——秋石注),置之脑后为佳”。之后,毛泽东对上月来柳府探访时所赠旧作《沁园春·雪》,作解释道:“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14

毛泽东在此信中反对“赤膊上阵”的说法,与鲁迅生前的主张,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早在毛泽东写出此信十年前,1935年3月13日鲁迅在写给萧军萧红的第19封信上,就萧军所提自己身上的“野气”要不要改掉的询问,语重心长地嘱告道:“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您记得《三国演义》上的许褚赤膊上阵么?中了好几箭。金圣叹批道:谁叫你赤膊?” 15

如此,对于毛泽东所说的“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也就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离开重庆八天后,柳亚子在《大公报晚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鲁迅先生九周年祭》的纪念文章。这是一篇有的放矢的纪念文章——借纪念鲁迅,结合当前国内局势,尤其是刚刚结束的国共和谈,亿万人民极盼有一个和平、民主、治疗战争创伤休养生息欲图腾飞的新中国的热切愿望,精心写就的,所以,文章一开头,柳亚子就意味深长地写道:“在今年的十月十九日来纪念鲁迅先生,总有些和往年不同底感想吧。”

紧接着,柳亚子套用了毛泽东十月四日给他的信中的一段告诫语,“活学活用”地将他这篇纪念鲁迅的文章有的放矢地结合在了一块:

毛泽东先生说得好:“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那末,鲁迅先生便是光明的大灯塔,是道路的纪程碑,无怪毛先生要称他做“中国现代的圣人”了。

鲁迅先生主张青年要“敢哭敢笑敢打敢骂”。又说,要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就不能做出“有悖于现代中国人为人的道德”的事情来。这些话都是绝对正确的,但也是某种人所极为头痛的,所以,每逢年年鲁迅先生的忌辰,总有些不愉快的笑话闹出来。这些,大概是大家都没有忘记的吧。

鲁迅先生的遗嘱,有一条是不做空头文学家。这当然也是极度正确的。我以为空头文学家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没有作品的文学家,这当然大家都能了解的。另外一种呢?作品倒是有的,但他除了机械的文学观以外,对于“现代中国人为人的道德”,却一点都不懂得。那末,这种所谓文学家,头脑是空空的,不会思想,所以要叫他做空头文学家了。这些人,虽然著作等身,但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全无好处,有时且会发生传布毒素的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要警告大家,不要做空头文学家吧。16

“不做空头文学家”,实际上,柳亚子在这里告诫国民,切莫以为一纸和谈协议签订,便万事大吉了,“但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全无好处,有时且会发生传布毒素的作用。”在这里,柳亚子以毛泽东前些日子给他的两封信中的开导为借鉴,结合鲁迅的不要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清醒地看待当前的局势,以及毫无信义可言的蒋介石未来会做些什么。

在《鲁迅先生九周年祭》一文中,柳亚子深情地回忆了他早年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有记载的有那么三四次(以鲁迅日记为准):

1928年8月19日:

“晚柳亚子邀饭于功德林,同席尹默、小峰、漱六、刘三及其夫人、亚子及其夫人并二女。”

有关这“第一次”,鲁迅所记日记与柳亚子的回忆似是有误差。柳亚子在《鲁迅先生九周年祭》中认定,由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于1928年介绍俩人认识,这一点没有错。同吃饭的人中有刘三夫妇和柳亚子夫妇,也没错。只是柳亚子认定是李小峰夫妇请客。而有关柳亚子此文中“我请鲁迅先生写了一幅字,内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首七律诗”的叙述,17则就差距甚大了。实际上,这是“第一次”会面四年后发生的事。赠此诗,乃系七天前俩人同赴郁达夫、王映霞所设宴时,大约是柳亚子向鲁迅索诗而致。当然,实际情形,乃须以鲁迅当日日记所载为准,相隔17年后的回忆,产生一些差错,也是可想而知的。1932年10月5日:

“晚达夫、映霞招饮于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

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题曰“自嘲”。诗后,鲁迅题道:“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柳亚子先生教正 鲁迅(朱印)”

1933年1月19日:

“下午达夫来,并交诗笺二,其一为柳亚子所写。”

而写于月末的“一月日记注释之[12]”,则有这样的记载:

郁达夫及柳亚子赠诗。……柳亚子诗为:“附热趋炎苦未休,能标叛帜即千秋。稽山一老终堪念,牛酪何人为汝谋? 此三年前寄怀 鲁迅先生诗也。录请 教正 一九三三年一月亚子。”

除上述鲁迅日记中记载的有关两人交往的一些情况外,在柳亚子头脑中记忆清晰的,还有一次,是在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日寇掀起闸北战火以后,共产国际在华情报人员牛兰遭蒋介石当局逮捕之后关在南京狱中绝食以示抗议。为营救牛兰夫妇,在上海的文化人由郁达夫发起,在虹口一家酒家开了一个茶话会。到会的有鲁迅、柳亚子、茅盾、丁玲、田汉、洪深、陈望道、楼适夷等人。议决的结果是:打电报给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司法院院长居觉生,请愿放人,签名者计36人之多。由于柳亚子其时正担任着国民党中央的监察委员,于是鲁迅便提议由柳亚子领衔,鲁迅自己紧随其后,用快邮代电形式发往了南京。半个月后,居觉生将一纸拒绝放人的批文发往柳亚子上海的寓所。柳亚子在将居觉生的批函转请鲁迅等人阅看的同时,附言道:“觉生是同盟会的委员(柳亚子也是——秋石注),又是南社的社员。照南社中的资格讲起来,我还是社长呢,而且彼此又是老朋友,他做了司法院长,居然‘该’起我来,那真是不可为而可为了。”鲁迅将信退还给柳亚子,同样无可奈何地写道:“只好以一叹了之。”18

鲁迅逝世后,逢鲁迅忌日,柳亚子总是感慨异常,或出席纪念活动,或撰文以纪念。这其中,尤以在广西省政府所在地桂林举行的鲁迅先生六周年祭,柳亚子以对国民党当局的一阵怒骂,聊以纪念之。这一年年初,在中共地下党的营救下,他和滞港的一大批文化人士得以离开已遭日寇铁蹄践踏的香港,抵达内地。这一年,他心中颇多郁闷:先是因为公开谴责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被蒋介石操纵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开除了他这位早期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的党籍;在日寇进攻香港的炮火中,夫人郑佩宜受流弹致枪伤,半年后方才脱离险境,进入内地;还有那位鲁迅的忠实女弟子,与自己在香港文化界举行的鲁迅先生四周年祭中结识,“握手殷勤,有如夙昔相稔者”的萧红,于战乱中病殁于香江孤岛……

1942年10月19日,就在他和老友熊佛西结伴准备去广西艺术馆举行的鲁迅先生六周年祭时,刚一走出家门,却见尹瘦石匆匆赶至,气急败坏地告诉他们说,省政府禁止集会,大批特务团团围住艺术馆。主持会议的欧阳予倩怕他去了后会与特务发生冲突,从而遭遇不测,故而叫尹瘦石前来报讯。听了这事,气得柳亚子站在街上把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当局好一阵怒骂:什么模范城,什么文化城,连一个鲁迅先生的六周年祭都不许举行,还不是天下老鸦一般黑,照此下,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呢!……19

而论及1945年的鲁迅先生九周年祭,起先,由于毛泽东的来重庆出席国共两党和谈,初以为渴望中的新中国已露曙光的柳亚子,却被10月8日(其时毛泽东尚在重庆)国民党特务枪杀重庆“八办”人员、周恩来秘书、廖仲恺先生的女婿(也是柳亚子的干女婿)李少石大为震惊,憋了一肚子的愤怒。20于是,他就写了这么一篇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公开颂扬毛泽东、鲁迅,赤裸裸痛斥蒋介石政权暴行的《鲁迅先生九周年祭》,交予《大公报晚报》发表(后者倒也毫不含糊,一字不漏,全文照登。文中嵌有一首纪念鲁迅的诗)。义愤填膺的柳亚子先生这样写道:

今天是十月九日,离开鲁迅先生九年祭的日子,还有十天了。《大公晚报》小公园主编要我写文章,但我因万恶的凶徒,昨天下午居然把送我还家的廖仲恺先生的爱婿同时也是我的干女婿的李少石打死了,我胸中正憋着一肚子的闷气,无从发泄,如何还能够得出好文章来,所以,只好把这篇不成材的东西,供献给鲁迅先生了。

还有一个尾巴,就是鲁迅先生的生日,是满清光绪七年辛巳废历八月三日,我把他根据薛仲三和欧阳颐所辑《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查出就是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而且凑巧得很,也就是我太太的阳历生朝,所以我曾写了一首诗:

禹甸尧封笔阵昌,瓣香早拜鲁灵光。

孔妪法乳传茅盾,瑜亮同时有鼎堂。

定论延京尊后圣,殊荣莱妇附周行。

举杯遥祝春申浦,景宋海婴尽健康。21

诗中“定论延京尊后圣”,乃指的是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陕北公学所作《论鲁迅》演讲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文章于最后,民不畏死,有着与鲁迅同样一身硬骨头的柳亚子大声疾呼上了:在今年的十月十九日,我们应该突破特务匪帮的罗网,来替鲁迅先生做一次盛大的九周年祭,而明年的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六岁生朝,我们也需要热闹一番,以纪念这不朽的战士。老实讲,与其崇拜过时的孔老二,春秋两祭,用臭牛肉去喂陈死鬼,倒不如提倡鲁迅先生的逝世纪念和生朝纪念,足以廉顽而立懦,因为他是“不悖于现代中国人为人的道德”底一位现代圣人呀!在光明的大灯塔前,在道路的纪程碑前,我们真要像咆哮般大喊着鲁迅先生万岁了!22

至于说到柳亚子与毛泽东的情谊,则在建国前后达到了高潮,除写于1949年4月29日开首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此诗和柳亚子两诗:1941年的《寄毛主席延安》、1949年4月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还有写于1950年10月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此诗和柳亚子日前呈毛泽东的《浣溪沙》,系柳亚子十月三日于中南海怀仁堂与毛泽东一道观看来自西南、新疆、吉林延边、内蒙古各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的歌舞晚会时,应“毛主席命填是阕”而作;观摩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之后所作《浣溪沙》,和之)。

柳亚子与毛泽东之间的友谊,及至到了1954年又有了新的发展与高涨,并且又一次在毛泽东与鲁迅之间架起了相知的桥梁。这一年2月22日,临近古稀之年的柳亚子,将自己历经战火、离难,精心保存了22年之久,鲁迅1932年10月12日赠予他的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嘲》诗,转赠给了毛泽东和朱德。柳亚子还特地在这帧238×5 3. 8公分的特长竖幅诗笺上方题道:

此为鲁迅先生在上海时亲笔题赠之作,其诗万口争传,对广大人民群众起极大的革命教育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余宝藏至今,题诸座右铭。兹逢全国人民解放军盛典,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柳亚子先生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全体同志愿以此幅献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主席、朱总司令,以表崇敬之忱,此举深获我心引为光荣,特掬诚奉献并恭誌数语云尔。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二日,柳亚子敬题(朱印)。

难能可贵的是,柳亚子不以鲁迅亲赠于自己的这幅具有民族精神结晶的珍品为个人所有,而是将它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全体同志”的共有财富敬赠给人民共和国领袖的。而毛泽东、朱德获赠后,将其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魂宝,很快移交给了初创时期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不断以鲁迅的这两句诗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并且频频展示给来华访问的五大洲国际友人。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休戚与共,柳亚子是一位真正读懂了毛泽东与鲁迅,并且有机地将他们结合在一块的民主革命斗士、著名文化人士。

注释:

①《毛泽东诗词集》第81页注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

②《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诗词集》第79页。

③《致柳亚子》,《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毛泽东传:1893-1949》第7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⑤秋石注:鲁迅生前对流传在民间的毛泽东早期诗词的褒誉。

⑥《毛泽东传:1893-1949》第737页,又见《柳亚子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版。

⑦见《柳亚子选集》下册。

⑧2012年第10期《纵横》杂志,题为《〈沁园春·雪〉的作者究竟是谁?》。

⑨秋石注:与第一次在柳府泼墨书写在词尾括弧加注的词名(沁园春)相比,第二次书写的词句虽然去除了括弧,但在“沁园春”之后加了“一首”两个字。两次书写的词名均置于词尾,而不是按照惯例置于词前。然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书写的“沁园春”的词名,却在词前。而综观人们所见到的这次书写,均无“雪”字。

⑩秋石注:毛泽东两次赠与柳亚子的此词均为竖行书写(延安窑洞所写为现代书写格式,即自左至右横书),而郭沫若手书之“北国风光”四个大字,却为自右向左横书。

11秋石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于《新民报晚刊》及《大公报》发表后,受到了国统区各界人士的广泛传颂与热捧。短时间内,仅重庆一地就有十多种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著名文化人士的步韵、唱和之作与评论文章。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国民党阵营的莫大恐慌,并由国民党中宣部出面组织以《中央日报》为主帅兼先锋的多家报刊,以所谓“唱和”之名,掀起了新的一轮影射、攻击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黄巢式的“草莽”、“流寇”的“扫荡战”。自然,进步的民主文化人士同样不甘示弱,与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扫荡”斗争。其中,光郭沫若就先后写了两首和词,发表在1945年12月的《新民报晚刊》上。其诗词中有“皮相轻飘”、“鹦鹉”等用词,反击卵翼于当局的那些御用文人。

12《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61页。

1314《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63页。

15鲁迅:《350313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第13卷第4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1718192122《高山仰止——社会名流忆鲁迅》第260-26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秋石注:此说有误。实际上,李少石之死是一起由他因诱发的枪伤事件,与政治,与国民党特务无关。那一日,于送完柳亚子返回途中,“八办”临时聘用的四川籍司机由于车速过快,撞伤了一名正在路边行走的国民党军士兵。士兵所在班班长见汽车肇事后没有停下来,一怒之下便冲着汽车开枪,其子弹从车后的工具箱穿过,击中了李少石的肺部。由于肇事司机在将李少石送至医院后,自知难咎其责,便弃车逃匿。一时间,重庆街头流言四起,国民党蒋介石也曾一度背负“谋杀共产党首脑,破坏和谈”的恶名。

事情搞清楚后,于安葬完毕李少石,周恩来还专门前往医院探望了那个受伤的国民党士兵,并主动提出由中共承担全部医疗费用。不仅如此,还由陪同前来重庆谈判的毛泽东秘书胡乔木起草了一份有关事情真相的说明,并经周恩来修改及毛泽东审定后,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的名义,以讲话的形式在《新华日报》及重庆的多家媒体上发表,澄清了事实真相。中共此举,获得了包括国民党右翼阵营人士在内的重庆各界的欢迎与尊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天下,也正是在此。

推荐阅读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中兴路与鲁迅路的交叉口鲁迅中路235号
版权所有©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景区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