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生 态 的 历 史 考 察
——鲁迅与晚清小说杂志和留学生刊物(二)
李生滨
三、《河南》杂志
鲁迅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先是《浙江潮》,后是《河南》。在《浙江潮》发表的文章,贯穿的是最初开启新学视野的科学思想,并尝试译介西方文艺和科幻小说。从鲁迅思想文化个性的形成来说,《河南》和发表在《河南》上的几篇论文最为重要①。如果说鲁迅在阅读严复、林纾等人的文笔译述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外国文学,那么梁启超和《新小说》杂志影响了鲁迅文化的、也是人生的根本选择,而与《河南》的联系则标志着鲁迅文艺启蒙思想的初步形成。
《河南》1907年创刊于日本东京,河南在日留学生主办,“爱豫省而爱全国”,名《河南》,“以牖启民智阐扬公理为宗旨”。与清末的革命党有密切的关系,刘女士“出资钜万”资助该报。旨在宣扬各种来自西方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科学、政治思想,议论、谋划中国改良图强、革命自救的种种方法。刊物的作者不是很多,但其精神和热情是饱满的。
《河南》第一至九期栏目情况:
栏目
| 期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图画
| ◎
| ◎
| ◎
| ◎
| ◎
| ◎
| ◎
| ◎
| ◎
|
发刊之旨趣
| ◎
|
|
|
|
|
|
|
|
|
论著
| ◎
| ◎
| ◎
| ◎
| ◎
| ◎
| ◎
| ◎
| ◎
|
译述(件)
| ◎
|
| ◎
| ◎
| ◎
|
| ◎
| ◎
|
|
时评
| ◎
| ◎
|
|
|
|
|
| ◎
| ◎
|
小说
| ◎
| ◎
| ◎
| ◎
| ◎
| ◎
| ◎
| ◎
| ◎
|
文苑
| ◎
| ◎
| ◎
| ◎
| ◎
| ◎
| ◎
| ◎
| ◎
|
记载
| ◎
|
|
|
|
|
|
| ◎
|
|
杂咀
| ◎
| ◎
| ◎
|
|
|
|
|
|
|
附录
| ◎
|
|
| ◎
|
|
| ◎
| ◎
| ◎
|
访函
|
| ◎
|
|
|
| ◎
|
|
|
|
传记
|
|
| ◎
|
|
|
|
|
|
|
时事(小言)
|
|
| ◎
| ◎
|
|
|
|
|
|
来搞
|
|
| ◎
|
| ◎
| ◎
| ◎
| ◎
|
|
史谭
|
|
|
|
| ◎
|
|
|
|
|
专件
|
|
|
|
|
| ◎
|
|
|
|
来函
|
|
|
|
|
| ◎
|
| ◎
| ◎
|
传记
|
|
|
|
|
|
|
| ◎
|
|
鲁迅发表早年论文的“语境”或者说《河南》的原始风貌如何,文化生态怎样?可以进一步通过分析每一期的主要栏目和内容来考察。
(一)《河南》第一期:
1、图画:古代伏羲氏、岳飞画像各一,历史画三。
2、发刊之旨趣:国事危机,谋划河南、乃至全国“进行之方针”,启发民众,知有国家,才能明白“所谓国民者”。思想有所认识,进而可以倡言“方针非他,即今日所恒言政治革命是矣。”“非惟国民不敢置信于政府,政府早不敢置信于国民矣;非我国民失其信用于政府也,政府自失其信用于国民……”不立新政府,“政府若断送中国必并河南而断送之”。激情澎湃,倡言天下大事,议论国事艰危,必有国民之醒悟,并进行政治的革命,以救中国并河南。
3、论著栏
首篇文章《平民的国家》,历史上之中国,知有自尊自大的天下观念,而没有“国家”与“国家”竞争的观念和意识。“今日之言平民主义,当先言平民的国家主义。”今世界列强扩充各自势力范围的情势下,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国家意识、竞争意识。“西人之所以能为平民者,即当以维持国家为要务,有国家之权力,即可为世界之平民;无国家之权力,即丧失其为世界平民之具。”(第31页)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惟以平民之形式贯以国家之。精神集合而成”。(第42页)现代民族国家不是凭借国君或少数官吏而成国家意志,必须赖“多数人民之心理达其国家惟一之目的”。这一点在第二篇文章《论民气为建立军国国家之要素》中论述的更为清楚。第三篇《二十世纪之黄河》,第四篇《豫省近世民生之疾苦》,从地域发展的角度论述现实存在的弊端。
4、译述栏
第一篇《人间之历史》,署名“令飞”。是鲁迅的论文,可能内容多来自译述。
5、时评栏
第一篇《日法日俄协约关于中国之存亡》,泣血亡国之痛,溢于言表。主权国家之确立,在于“三大要素:一土地,一治权,一人民。三者失一,不成为国。”(第102页)
6、小说栏
第一篇为翻译作品,第二篇《巾帼魂传奇》(剧本),以中州女学生的故事构成中心内容。
7、文苑栏杂诗十余首。
8、记载栏《新蔡冤狱详誌》,纪实报道,非常细致。
9、杂咀“鸡肋录”其一“周游世界一览表”;其二“露国革命党”及其他杂闻录。
10、附录:《车生传》,在转述的传说中,依然在焦虑国家的存亡。另,附有《河南》报社《简章》,有其他告白、图书广告。
鲁迅投稿《河南》,是其追求文艺启蒙的重要活动。从上述文章《平民的国家》的具体议论可以看出,周作人五四时期的论文《平民文学》之“平民”概念和平等自由的“国民”思想,皆来自晚清启蒙批评和革命宣传的各种文章。
(二)《河南》第二期:
1、图画:河南全图;墨子像;洛阳白马寺(署名曼殊);易水送别图(署名百哀)。
2、论著:第一篇《世界竞争之趋势及中国之前途》;第四篇《摩罗诗力说》,署名令飞。此栏有七篇文章。
3、时评两篇。
4、小说:冒险小说《海上健儿》、《指南公传奇》,两篇皆为翻译。
另:5文苑、6访函、7杂咀等。
(三)《河南》第三期:
1、图画:其一潼关(署名曼殊);其二田光自刎报太子丹(署名百哀,又题跋“大谊皎然,志行卓越,角光田君,神州之杰”);其三美国独立战争。
2、论著:第一篇《预备立宪者之矛盾》;第二篇《论二程学派与豫省学风之关系》;第三篇续第二期《春秋列国国际法与近世国际法异同论》;第四篇续第二期第四篇《摩罗诗力说》,从“五、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愤世嫉俗,发为巨震……”继起,署名令飞。如果不是在《河南》杂志的“语境”生态中,很难理解鲁迅激扬文字的豪情。这恰与当时各种留学生杂志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此栏共四篇长文。
3、传记:《奋斗的生活 美国大统领罗斯福传》,署名述迁。
4、译述:《欧米列国之现状与民治》。
5、文苑:杂诗若干首。
6、时事小言十余则。
7、小说:续第一期翻译“侦探小说”《芝布利鬼宅谈》。
8、杂咀:两则,第二则是述迁“快人快语”。
9、来稿:《无智篇》,署名“凡人”。
译述的文章也好,论说的文笔也好,多忧国感时之慷慨,杂有欧洲、世界各种见闻消息,以广读者之眼目。而鲁迅《摩罗诗力说》所崇尚的浪漫诗人的个性精神和牺牲精神,只有在《河南》等留学生杂志所鼓吹的晚清民主爱国的启蒙热潮中才能被充分理解。
(四)《河南》第四期:
1、图画:《天津桥听鹃图》(署名曼殊),惜江山美好,感兴忧国;《樊於期以首付别卿》,养士报恩主,杀身成仁。
2、论著:六篇,第一篇《对于要求国会者之感喟》;第二篇《兴国精神之史曜》,……第六篇《论文之意义及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来论文之失》,署名“独应”,有学者考证是周作人的文章。
3、译述:续《欧米列国之现状与民治》,另《清国亦将变化耶》。
4、文苑:杂诗数首。
5、时事:《高等学堂又起风潮矣》。
6、小说:续第二期冒险小说《海上健儿》,此期标“侦探小说”。
7、附录:一则。
周作人《论文之意义及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来论文之失》,这篇文章与鲁迅《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对读,虽然同样爱好杂学和接受了近代文艺启蒙思想,但可以看出两个人性情和文化个性的明显不同。
(五)《河南》第五期:
1、图画:《嵩山雪月》,署名曼殊;《中国刑讯之肖像》,一组三幅照片。
2、论著:六篇,第一篇《中国变法之回顾》;第二篇续第四期《对于要求国会者之感喟》;第三篇《警告同胞勿受立宪之毒论》;第四篇续第四期《论文之意义及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来论文之失》,署名“独应”,周作人文章;第五篇《科学史教篇》,署名令飞,从刊物和当时的风气来看,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独立之作,应该说,是在对西方科学和科学史发展学习了解过程中形成的“述学”之文,当然在译述中少不了自己的取舍、批评和思考;第六篇《斯宾塞尔学案》,没有署名。
3、史谭:《法国大革命时代之刺客骇洛德》。
4、文苑:杂诗十数首。
5、小说:再续第二期第四期《海上健儿》,亦标“侦探小说”。
6、译件:《伯伦知理自治论》,没有署名。
7、来稿:《开通学术论》,署名“凡人”;目录缺,内有《安邑绅士之贪鄙》,讲河南安阳县绅士数贪得无厌之人鱼肉乡里的事。
每期有当时各种杂志互通广告告白数则,可见当时舆论之活跃。第六期“晋乘”杂志社的“晋乘广告”所言“六大主义”,与后来陈独秀倡导“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的表述语气非常接近。《国报》第一号出版预告,其言曰“本报以‘指导国民独立、提倡地方自治’为主义。”而从最后的订阅联系方式来看,“云南”、“四川”、“河南”、“江西”、“晋乘”、“夏声”“关陇”、“国报”等皆通声气,一起鼓吹振兴国事的方略,发表救危自治的激昂言论。
(六)《河南》第六期:
1、图画:其一拿破仑年轻肖像;其二水底之交通(刚刚出现的海军“潜行艇”)。
2、论著:四篇,第一篇《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第二篇《政党政治及于中国之影响》;第三篇《二十世纪之黄河》(续第一期);第四篇《武道上篇》。
3、文苑:蝶梦园诗话(鸿飞,《河南》主要作者之一)。
4、小说:续第三期翻译“侦探小说”《芝布利鬼宅谈》。
5、专件:《创办小轮船通告书》。
6、来函:其一《宝丰县王令三案事略》;其二《邓州冤狱》。
7、访函:数则。
8、来稿:《要求开国(会)者与政府对于国会之现象》。
来函、来稿的真情实感和所论之事,今天读来,那么真切感人。可以看出当时留学生杂志的活跃形态,特别是与国内各界之间的广泛交流。来函、来稿大多揭露当时地方政治的黑暗,可见“谴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舆论氛围。单从《四川》杂志各代派处的情形来看,当时这种杂志影响到了各州县,甚至一些中学堂。国事艰危,海外青年学子有关国家安危、民族振兴和地方自治的各种言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国内舆论。近代中国维新与革命,确实是无数年轻学子走在了时代前列,他们不仅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同样具有悲愤激昂的忧患意识。鲁迅、周作人直接身处这样的时代氛围,他们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个人性情之外,不能不受到当时各种启蒙文化思潮和民族爱国思想的影响。
当我们将鲁迅早期的文章,放在当时在日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各种杂志的原始文本环境中,就自然看出鲁迅身处其境的话语背景。譬如第六期《劝告亟行地方自治理由书》(鸿飞)“故国民不能自立及国家不能自立则今日之对于国际的竞争其惟求国民自立之一道而已。”“欲求兵战商战以为国际的竞争者其惟亟行地方自治以鼓励其自立之国民斯可耳。”新的知识在开阔着年轻学子各种焦虑国事安危的思考,梁启超、鲁迅和许多人将刚刚从日本和外国书上获得的新知见闻,急切地介绍给同道和国内读者。第六期第三篇《二十世纪之黄河》(悲谷),除了激烈进言当局维护黄河河运主权的同时,也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改造。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刚刚到日本之时,因为爱国情感的激发而撰著的《中国地质略论》。
(七)《河南》第七期:
1、图画:其一华感顿指挥军士肖像;其二空际之交通(讲飞机的发明和应用)。
2、论著:四篇:第一篇《文化偏至论》(署名迅行);第二篇《土耳基立宪说》(署名鸿飞);第三篇《兴国精神之史耀》;第四篇《河南之实业界》。
3、译述:第一篇《司泰因自治论》;第二篇《裴彖飞诗论》(署名令飞)
4、文苑:杂诗数则。
5、小说:续第六期翻译“侦探小说”《芝布利鬼宅谈》。
6、来稿:《悍儿之厌世主义》、《原党》。
7、附录:《创办中州华兴机器卫生面粉有限公司启》。
鲁迅在《裴彖飞诗论》(署名令飞)译作的小序跋中说明,这篇文章的翻译因为在作《摩罗诗力说》时“略及匈加利裴彖飞事”,这是从“其国人籁息Reich E.所著《匈加利文章史》中”译出的一章,“见其国之风土景物,诗人情性,与夫著作旨趣之一斑云。”
《悍儿之厌世主义》已经激烈地反思中国儒家学说和传统礼教对于人性的禁锢,讨论人的自由非常充分。鲁迅有两篇文章登载这期《河南》,大概不会不读这期的主要文章。《土耳基立宪说》,主要观点是从亚洲国家的兴衰论说,要兴国必然要实行宪政,与当时康、梁为代表的立宪运动的思潮相呼应。《河南》倾向革命,但维新和变法、革命和立宪,救亡图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六章“民主革命与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衰”——救亡图存是推动晚清君主立宪思潮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孙中山、章太炎等建立同盟、共同掀起革命高潮之时,1907年秋至1911年1月,立宪派先后发动四次大规模的立宪请愿活动,包括军事护国。立宪派与清政府的较量,政府专断造成立宪派的失败,这恰恰孤立了清政府自己,而增强了革命的力量。
(八)《河南》第八期:
1、图画:汉大儒许慎像及宋大儒程颢像;明遗民孙夏峰先生隐处之清辉阁。
2、论著:三篇,第一篇《中国变法之回顾》(承前第五期,署名明民);第二篇《破恶声论》(署名迅行);第三篇《对内对外有激烈的解决无和平的解决之铁证》(署名南侠)。
3、传记:《烈士程毅小传》。
4、译述:《中东(东西)思想之变迁(差异)及其融合》(署名鸿飞)。
5、时评:《对于邓狱之感喟》。
6、小说:翻译的短篇小说《庄中》(署名独应,应是周作人)和《寂寞》(同)。
7、文苑:杂诗若干首。
8、记载:《汝阳城北高等小学堂延观某君演说词》、《小是非》。
9、来稿:《要求开国(会)者与政府对于国会之现象》(承前第六期)。
10、附录:《新蔡县豫南学务研究会章程》。
11、来函:《濬县学务之怪象》。
此期登有于右任在创办《神州报》失败后,再办《民呼日报》的启,很有千古英雄气。从《中国变法之回顾》(承前第五期,署名明民),可以看出当时留日学生积极寻求兴国救民之良图,议论批评社会各种思潮和变革措施,成为一种风气。世界形势也是仁人志士们评议时政、议论国事的宏大视野。从《中东(东西)思想之变迁(差异)及其融合》(署名鸿飞)这篇文章有小序说明译述出处和原因,可以看出晚清以来“译述”是一种介绍外国文章学说与著述的较普遍方法。先言差异之点:一曰东洋之思想为宗教的,而西洋为哲学的。这就有了进步与保守,破坏与守成的不同。二曰东洋之学术以心学为主,而西洋以物学为重也。三曰东洋研究学术之法多为演绎的、综合的,而西洋常为归纳的、分析的。东西两洋思想之异大率如是,若欲求其所以致此之点,则当知两民族之性质之不同。作者探讨东西文化的差异,寻求东西洋思想文化的融合,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许多人的观念主张和文化探求,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九)《河南》第九期:
1、图画:其一法王路易入狱景象(愿世世勿生帝王家);其二古战场。
2、论著:第一篇《中国联省之独立与美国合众之独立比较难易论》(署名南侠);第二篇《奴婢废止议》;第三篇《哀弦篇》(署名独应,按周作人),论中国文章和文人性情,进而论“列国文人行事不同,而文情如一,莫不有哀声逸响迸发其间,其国亦有暗淡之色而尚无灰死之象焉……”“尼采曰唯有坟墓处始有复活”,以此而希望于中国乎!?周氏兄弟在这个阶段确实沉浸于文艺启蒙的努力,悲时忧国,充满时代的热情。晚清专门有《女报》“提倡中国女学,扶植亚东女权”,实为五四启蒙思想的先声。
3、时评:《河南学务观》、《小是非》。
4、小说:“谐体小说”《龙脑》。
5、文苑:杂诗若干花(首)。
6、附录:《气录(学)微显集》(署名天行),《河内县同志录》。
7、来函:《灵宝县怪状》、《济令破坏学务之劣迹》。
总而言之,“论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外国政治情形和议论时政,这也是杂志经营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小说”、“文苑”,以增强议论和宣传;而“译述”介于二者之间。特别要注意,论著和小说近半来自译述别国作者著作。教育开风气之先,河南的教育成为主要的观察点,而河南的地理位置和在全国的影响亦是河南籍作者们关注的焦点。当时各省留日学生的这种杂志互通声气,在热议国事的相互声援中,又鼓动各省区维新、立宪和民主自治的主张,揭露当地的黑暗、时弊,针砭腐朽顽固分子,振聋发聩。鲁迅、周作人也是积极发表自我见解的文艺爱国青年。两兄弟能在“五四”时期特出而成为最优秀的启蒙作家,大部分源于南京求学和日本留学时期广泛接触的西学思想和晚清报刊。
鲁迅少壮时期(1902年3月至1909年8月)留学日本。1903年写作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说鈤》和译述之作《斯巴达之魂》《月界旅行》,1904年去仙台学医,1905年翻译了路易斯·托仑的科学幻想小说《造人术》。1906年回到东京,鲁迅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并完成了《中国矿产志》。可以看出,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早期,借助日本良好的科学文化条件,带着爱国热情,完成了对矿路学堂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应用。同时也显现出鲁迅科学而文学的爱好和兴趣。众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晚清维新变法思想和社会革命思潮对青年鲁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晚清思想文化的活跃力量除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不同文化和政治群体创办的各种报刊外,留学生创办的各种同乡会刊物也是重要的舆论阵地,鼓励和培养了年轻学子们探讨学术和关心国事的热情,还有民主革命思想。具体而言,鲁迅“弃医从文”之后,在从事文艺启蒙的活动中,特别是在创办《新生》失败后,《河南》及时的约稿和发表鲁迅的文章,对鲁迅思想形成的影响非常重要。鲁迅在《河南》上所发表的文章,集中体现了青年鲁迅对人类历史、文化和民族救亡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最终形成了“立人”的启蒙思想。鲁迅一直呼吁“精神界之战士”,正是在晚清文艺启蒙高潮(主要是《河南》)时期形成了自己立足文艺启蒙的文化理想和个性精神。
四、承前启后的《小说月报》
当以吴趼人为代表的保守思想开始影响小说和小说杂志的时候,自然也预示着“新小说”政治话语和启蒙热情的暂时衰退。但正是《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晚清小说杂志逐步成熟的编辑营销方式,直接影响了鸳鸯蝴蝶派杂志和言情小说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给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带来新气象,反而出现了各种复辟倒退的政治势力和文化思潮。从政治上来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没有真正担当起重建民主国家的历史任务,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当时拥有军事力量的旧官僚袁世凯,因而出现了一个北洋封建军阀维持中国政局的黑乱年代。当时的改良派文人对社会和文化革新的认识本身就不是很彻底,在复辟和倒退的政治消沉时期,不是与当局同流合污,就是脱身事外,而革命派文人在南社和章太炎“国粹”复古思想影响下,也有些保守和软弱。一些真正的革命者在孙中山领导下,还得重新积蓄革命力量。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和文学杂志流变为“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天下。“《礼拜六》的出现,迎合了在黑暗时代变得意气消沉的市民阶层希求‘在心里保持一个舒适的境地’的愿望。”②时代转换,政治黑暗,暂时还没有新的文化力量引导新的文艺思想的发展,自然难以保持晚清文艺启蒙的热情。鸳鸯蝴蝶派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即所谓“茶余酒后,备个人消遣之资,聊寄闲情,无关宏旨。”③完全违背和反对早期“新小说”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黑暗时期的文艺消极思想也无法突破晚清“新小说”的翻译摹仿和维新宣传的功利做法,只能在小说的消闲言情方面发挥明清小说的狎亵和才子佳人的陈旧趣味,而“社会谴责小说”在哗众取宠的商业化追求中部分演变为专门揭露官场内幕和各种隐私的黑幕小说。
重新审视过往,在批评鸳鸯蝴蝶派小说一些弊端的同时,也应该肯定其历史贡献和文学史意义。鸳鸯蝴蝶派作家在借鉴西方文学“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包括心理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小说创作的自觉性和艺术性。鸳鸯蝴蝶派的更大贡献在于开创了中国20世纪最大的通俗文学流派,为“五四”白话新文学培养了最早的读者,在文学商业化的发展中,体现了新的文化消费趋向。因此,从清末民初时代精神的演变来关照文学的流变,最好的考察对象自然是《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创刊初期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刊物,1921年之后成为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当代《小说月报》是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刊物,表征了现代文学小说独尊的文化特征④。《小说月报》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种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文学刊物。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
1910年8月创刊于上海,每年一卷,月出一期,到1931年12月出至22卷第12号停刊,共出259期(包括一期临时增刊)。其早期主编恽铁樵也是曾点评鲁迅小说创作的人。该刊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绣像小说》的继续和发展。“本馆旧有《绣像小说》之刊,欢迎一时,嗣响遽寂,用广前例,辑成是报。”其宗旨是“本报以迻译名作,缀述旧闻,灌输新理,增进常识为宗旨”。(见《小说月报》第一期前面的《编辑大意》。)如果我们以《小说月报》和前面较为详细统计分析的《新小说》《月月小说》比较,可以从杂志编辑的一些变化来看文学观念和编辑思想逐步发展的轨迹。一、从《新小说》和《月月小说》单纯的插图画页,到《小说月报》开始直接用一些典型的图画来作封面(甚至用风尘女子的艳照招徕读者),这些图画不仅印制更加精良,封面和内页第一幅图已经采用漂亮的彩色印制;二、小说分类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固定栏目,取代了《新小说》与《月月小说》每个作品都有内容标示的繁琐做法,其他栏目除了个别的偶有调整外,刊物每期的栏目基本上是稳定的(八种以上),显得简明整齐,现代小说的概念意识愈益明确;三、杂志内容在新旧包容的情况下,也反映出作者面广泛,以及与读者的互动、文学(小说)批评活跃的特点。鲁迅的文学编辑的经验,应该说,受到了来自清末民初的这些文学期刊和小说杂志的直接影响。鲁迅尝试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的,未能摆脱当时“鸳鸯蝴蝶派”风气和个人情调的影响,用的仍然是文言。《小说月报》,“其内容侧重文学,诗词古文,诸体皆有。长短篇小说及传奇新剧,皆精心撰选,务使清新隽永。由此看来,它只是以小说为主而已,已经初步包含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学各门类,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所以称它为当时的大型文学刊物,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不过,从总的倾向上看,它大力提倡趣味文学,成了鸳鸯蝴蝶派的一个重要阵地。”⑤不但继承和发扬《月月小说》等晚清小说杂志提倡“短篇小说”的新颖主张,且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说小说”,在《月月小说》是一种零星的点评作家新作的附录,而在《小说月报》第三卷,出现了管达如系统论述小说的《说小说》(5号,7-11号)长文,第四卷连载孙毓修的《欧美小说丛谈》(1-8号)。可以看出,在晚清梁启超小说“新民”说之后,随着小说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自觉的小说批评和文学批评。《小说月报》在1921年改革后,贯通了晚清“新小说”和“五四”新文学,在新文学的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尽管越来越多的花花绿绿的广告插页,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但是比“五四”后一般文学青年和社团办的刊物的编辑发行要好,这给“文学研究会”改良版面内容奠定了基础。
晚清而“五四”,中间经历辛亥革命,鲁迅拥护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理想和批判反思中华民族国民性的文化追求还需要历史的洗磨和现实的锤炼。而鲁迅日后重视小说创作和小说研究的文化选择,与近代文学和小说杂志的渊源不仅仅是“林译小说”和《新小说》杂志。从鲁迅初到日本寄书周作人的情况和后来所著《中国小说史略》里对吴趼人、周桂笙等人作品的精当评说来考察,鲁迅不仅熟悉《新小说》,也热情阅读了活跃在《月月小说》《绣像小说》等小说杂志上晚清小说作家的各种翻译和创作。阅读而创作,鸳鸯蝴蝶派《小说月报》登载了鲁迅最早的小说创作,晚清而来的小说和小说杂志的文化影响力自然成为五四鲁迅最直接的历史诱惑和文化选择。
注释:
①晚清留学生创办的各种同乡会性质的报刊,对于青年学生和内地舆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鲁迅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成变化的关键时期,在晚清新小说杂志而外,《浙江潮》《河南》等学生刊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留学生杂志有力地促进了海外(主要是日本)留学生和整个大陆沿海,特别是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和文化学术界的交流互动,各种新锐的、甚至偏颇的思想流布海内外,形成了晚清思想与文化的活跃形态。从这些杂志可以真实地感受和认识当时大多数留学生议论国事、慷慨激昂的精神风貌。每一省的同乡杂志揭示当时中国各省政治、教育弊端,维新和革命宣传的各种思想非常活跃。单纯考察《新小说》杂志,很难完全把握鲁迅在晚清、特别是形成他文艺启蒙思想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总体情况。重视历史考察的同时,不能忽略时空交错的文化影响的整体观照,特别是每一个晚清、五四人物所处历史背景、文化生态,以及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动态复杂性。
②⑤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V卷)第269页、第269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中华小说界发刊词》,见魏绍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总29卷第979页,上海书店1996年版。
④《小说月报》借助晚晴小说杂志和文艺启蒙的热潮而创办,开启了现代文学的通俗源流,又跃升为新文学和当代中国最显赫的文学刊物,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下文化场域的巨大影响是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