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平民精神”

时间:2014-07-01    来源:

  • 分享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博大精深。鲁迅的“平民精神”也是丰富多彩。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学习、继承和发扬鲁迅的“平民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催人奋进、功于细心、拓展创新。

一是惜时精神。马年春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应邀出席第22届冬奥会,期间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借用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谈到自己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感动之余让人联想到惜时如金的鲁迅。

鲁迅留下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很多,而他最著名的论断是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把时间和性命相提并论,把浪费时间和谋财害命划上等号,几乎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度,这里有鲁迅对生命本真的独特理解: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履行自己有限的使命。

“有限的生命”有意考验着鲁迅。从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求学时刻下“早”字起,珍惜时间的观念想必就在这个叫周樟寿的孩子心里扎根。时时早,事事早,这个“早”字成为是鲁迅留给后人的第一笔精神财富。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居然也和时间联在一起,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曾经问过鲁迅取名缘由,鲁迅解释: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鲁迅只活了55年,却写下了近千万字的著作、译作和书信,计杂文集16本、小说集3本、散文集1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2本、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9本、有记载的书信5600多封……这是个什么概念,作者应该夜以继日笔辍不断,才能保持如此高产。其实不然,以定居上海写字为生为例,白天的鲁迅仍要接待骆绎不绝的访客,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才能进入创作状态,一写就写到天亮。有人说他是天才,他回答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逝世前三天,鲁迅还替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作了一篇序言;逝世前一天,还记下了日记,从刻下“早”字到践行“迅”字,鲁迅从没浪费过时间,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鲁迅这句“务实”的话更像是送给追求幸福、快乐工作的当下每个人的。前不久媒体采访李嘉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先生“今日事今日毕,不留一张纸”的办事风格,这是李嘉诚登上华人首富宝座的秘笈,至少是奠定成功的基石。当前流行的“10万小时法则”,说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万小时的锤炼。那么,这个法则是否有据可依?笔者结合自己谈点体会。记得上世纪末从一家金融单位调入鲁迅纪念馆工作时,对于鲁研业务几乎白纸一张,深知填补“空白”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工余时间加强学习。进馆二月后先是试着写了《“三味”说法种种》、《鲁迅故居和鲁迅祖居》几篇“小品文”发表在当地媒体上,小有成果后就信心倍增,对鲁迅先生情的成分日益融入血脉,业余时间学习更加自觉,写作更加勤奋,所思所行几乎全部诉诸笔墨,从怕写到敢写,终于过了“进门关”。大概看中笔者这点业余自学所得的“才气”,单位领导委以宣传重任,原本只要写些“豆腐干”通讯报道抑或公文式的总结材料即可交差,然而偏偏心有不甘、自讨苦吃,只要有“机”可趁,不管白天工作多苦多累,晚上必定闭门谢客专心创作,睡前看书积累知识,从会写到多写,坚持不懈,充实人生,已陆续发表3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印象最深的是,辅导孩子作业结束后,夜深人静走向自己的书房,墙上挂着父亲送的一幅对联“黄卷催吾朝起早出 青灯伴我夜眠迟”成为真实写照。曾有心愿以后作品结集出版不妨就叫《九点以后》吧。笔者远未达到10万小时工作量,自然称不上专家,然而因为比较珍惜时间,最终成为一个对单位、对社会有小用的人,也真正领悟到学有所长的人生真谛。有句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证明只要充分利用时间,其实每个正常人都可以成长成才。

对于时间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透支使用的时代,网络上各种精彩的游戏,电视台各个丰富的频道,有人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时间往往失之交臂,通宵达旦、足不出户便可乐翻天。新的“时光杀手”正在以有形无形、这样那样的方式麻醉我们的灵魂、吞噬我们的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拷问的其实是生命的质量。解铃还需系铃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分分秒秒转瞬即逝的时间,充实踏实地度过每一天,不停地向前走,构建“线下”的美好生活,鲁迅的惜时精神给正在圆梦的每个国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是整理精神。去年10月19日,在鲁迅逝世77周年的纪念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西泠印社出版社在绍兴宣布双方将联合出版《鲁迅藏品集》,把鲁迅生前收藏的6000余件各类古代拓片整理成集出版。这些古代画像风格独到,奔放灵动,劲健洒脱,气象万千。鲁迅大量收藏这些作品目的是从远古壮丽的艺术中汲取灵感,以创造中国新型的艺术。整个出版工程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绍兴办事处负责,预计在2015年底完成,牵头促成此事的是绍兴当地一位热爱鲁迅的有识之士。这是一件足以告慰鲁迅的文化大工程。鲁迅生前多次设想把自己的收藏作品分类整理出版,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我陆续收得汉石画像一筐,初拟全印,不问完或残,使其如图目,分类为:一、摩崖;二、阙、门;三、石室、堂;四、残杂此类最多。”遗憾的是,在他收集到最后一批南阳汉画像两个月后,就与世长辞。据说鲁迅到厦大教书的条件之一是校方答应替他出版藏品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鲁迅的业余收藏包括汉画像石刻及其拓本、碑帖、古钱币、古代铜器、陶俑、明清青花瓷碗、古旧书籍、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国外名家版画原拓作品等,且多成系列,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数量极其可观,所有藏品中收藏数量最多的是古旧书籍,竟达14000多册。引人深思的是,鲁迅收藏如此多的宝贝,既非束之高阁装点门面更非留存子孙日后增值,而是藏以致用,对这些藏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从中汲取丰富的学养。

新版《鲁迅全集》第十卷内有《古籍序跋集》,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古小说钩沉》、《嵇康集》、《任子》、《百喻经》、《会稽先贤传》等19种古籍而写的35篇序跋,记录了鲁迅整理古籍的经过,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非凡成就。鲁迅还对碑刻拓本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抄录、整理,写下大量考证文章,或解文释义或补齐缺字或纠正误判,编成《俟堂砖文杂集》、《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等多部专著。而他对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倡导同样不遗余力,不仅多次举办版画原拓展览,而且编印大量中外版画精品选集,以此推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

鲁迅写的多数文章被他分类整理以后结集出版,其中包括他与爱人许广平通信的《两地书》,严谨细致的整理精神从另一角度伴随着他走向成功。如果说学术方面的整理精神让鲁迅受益匪浅、终成大家,生活方面的整理习惯则让鲁迅知书达理、智慧生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现存鲁迅日记起于1912年5月5日,讫于1936年10月18日,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和赴日留学途中均写有日记,这些日记尽管每篇廖廖数语,属于流水账式的记录,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鲁迅好友内山完造回忆,鲁迅家里的图书室和鲁迅的文章一样整洁干净,而“原稿虽是原稿,却和已经出版的书籍一样成型了。”

大到对旧时空、旧认识和旧思维的整理从而形成新时空、新认识和新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扬弃否定,形成更新时空、更新认识和更新思维的历程,小到居室空间、办公环境、工作经验、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各种信息、各种思考进行及时梳理,才能为灵感提供更清爽自由的空间。由此观之,鲁迅称得上是位超级整理家了。前不久,从网上看到一段题为《变》的视频,由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这是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这是一个迅猛变化的世界三个部分组成,短短几分钟内,竟然浓缩、流畅地演绎了人类社会过去、现在、未来的主要发展历程,片末以“未来扑面而来,你准备好了吗”结尾,给人深刻的思索,实际是让人的头脑时刻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着眼当下做出迅速准确的决断。这是利用新媒体进行超级整理的一个经典案例。整理的意义就在于此!同样让人联想到计算机里一种经典的组织结构形式——目录树,无论多么繁杂,一级目录纲举目张,N级目录之间主次分明、逻辑清楚,整理使得“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人脑和电脑一样道理,人生就是一段《变》的视频,只有通过不断整理,时刻保持清醒的生命状态,才能以积极的姿态从容应对未来,把整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态度,看似简单的整理中隐藏着生存和发展的大智慧。

三是开创精神。还是今年第22届冬奥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引述鲁迅原话勉励大家,“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鲁迅名言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一是强调鲁迅思想并不过时,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二是提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运动场上的竞技体育到圆中国梦的改革实践,回归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成当务之急。三是关于“中国将来的脊梁”的解读。不仅在于体魄健壮、物质充裕、国力强盛,更在于人格健全、精神美好、思想强大,实质提出了国民性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鲁迅首创的立人精神——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甚至可以认为这是鲁迅给国人圆梦开出的良方。开创精神在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启蒙上独树一帜。

鲁迅的小说公认写得很好,一部《狂人日记》就把中国现代文学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然而后期少有问世。原因是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揭示社会本质多有局限,譬如情节设计错综复杂,立意高远,描写含蓄委曲,有时让人产生误解。当初有人就把阿Q作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来理解,鲁迅立即表白:“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哀怜为目的。”而是“启发明白的理解”。做小说好比中药治病,用药太缓,药性不够。鲁迅以直截了当的杂文取而代之,用杂文来表达对社会的态度,好比西药,这是他发明的新文体,此前,这种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文体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

说到学术,他编撰的一部《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古代小说史方面最权威的著作,后人评价其“搜罗宏富,采辑审慎,言简意该,评断允当”。

如果从传统文化著述的考据文学的论著来看,最有代表性的是《稽康集》,“稍有讹脱,悉为更正”,他差不多化了三十年时间校辑,是他一生以为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此外古籍整理方面,他还有像《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等不少成绩,他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是美术家,竟然倡导了中国新兴版画,并使之繁荣兴旺,中国美术史上任何一个大美术家可以不朽之作留下自己的地位,他不是美术家,但因为他倡导了一个新画种,他同样在美术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地位。

作为一介士人,文学——小说,杂文——新文体,学术——《中国小说史略》,古籍研究校注——《稽康集》,美术——新兴版画,仅此五项,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足以彪炳史册。

开创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事实上真正的“假想敌”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通过学习提升,不断否定自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其中思维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可憾言,西方大国不仅经济强大,思想同样强大。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思想超越实际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百业兴旺、人生圆梦的标志。可曾想到,当我们的先人还在欣赏着各种纹饰精美的铜镜时,欧洲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的前夜,当我们还在痴迷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写工具,诸如此类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创新。披着流行外衣的无聊网文,哗众取宠的作秀献媚,自然是不在其中的。 惜时是前提,整理是方法,开创是动力,落实鲁迅的“平民精神”使之不断自我增值,必将收获丰盈人生。

推荐阅读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中兴路与鲁迅路的交叉口鲁迅中路235号
版权所有©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景区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