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高峰论坛激辩网络文学
到底是网络文学被传统文学“招安”,还是传统文学被网络文学“收编”?
昨日,“中国网络类型文学高峰论坛”在绍兴举行,论坛由浙江省作协、绍兴市文联主办。那多、流潋紫、李异、陆琪……一批当红网络写手现身论坛,与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人、文学网站编辑对话,各方纷纷“亮剑”,对新兴的以网络为载体的类型文学和传统文学,就“体制内”和“体制外”写作的关系等展开激辩。
论坛上不少人提出,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恰恰继承了鲁迅的衣钵。网络作家陈琪说,“网络文学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鲁迅的独立、游离于‘体制’之外,这恰恰是网络写作的特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与会者的认同。《中国文学选刊》主编、也是本届“鲁奖”获奖作家的王干说,他最近突然发现,鲁迅的杂文就是博客,它们看起来非常自由,随兴,比如鲁迅的《自由谈》。他认为网络文学继承了鲁迅的精神,也继承了鲁迅的文体。
本次“鲁奖”评选首次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曾说,自本届“鲁奖”始,网络文学荣登大雅之堂了。但遗憾的是,最终没有一部网络作品获奖。鲁迅文学奖究竟应不应将网络文学收编,需不需要单独设立奖项,也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与会者相对统一的观点是,网络文学是一种不容回避的存在。出版人陈黎明认为,应该尽快设立网络类型文学奖项,给予他们应有的精神奖励,引领网络文学的发展。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做评刊工作的邵燕君则认为,网络类奖与“鲁奖”应分开评,各自秉持不同的标准,但又有对话,有交流。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赵和平表示,网络文学“生长茂盛”,设立单独的网络文学奖项很有必要,浙江省作协将力促此事。
( 文章摘自2010年11月11日绍兴晚报) 钟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