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区。千百年来除了酿酒师傅潜心研究酿造和绍兴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外,更有绍兴酒的坊单跟随绍兴酒一起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使绍兴酒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享誉国内外,绍兴酒的坊单功不可没。绍兴酒的坊单在这里起到了辨真去伪、宣扬绍兴酒的作用。
明中叶以后各大酿坊陆续出现,如绍兴县东浦镇的“孝贞",湖塘乡的“叶万源"、“田德润" 等酒坊,都创设于明代。“孝贞"所产的竹叶青酒,因着色较淡,色如竹叶而得名,其味甘鲜爽口。湖塘乡还有“章万润"酒坊很有名,坊主原是“叶万源"的开耙技工,以后设坊自酿,具有相当规模。入清以后,东浦的“王宝和"创设于清初,城内的 “沈永和"创设于康熙年间。
绍兴酒坊为推销产品,介绍产品,有其独特宣传方法,即坊单。
坊单即酿坊的宣传单。中国古代没有商标法,当时绍兴各酿酒坊普遍采用写明酿坊历史、品种、简单酿法、坊主姓名、牌号、印章、特色花纹、章法等的单子来区别其他品种,行內称之为坊单。
酒坊把煎煮好的酒装坛后,用竹箸包紧坛口,放上图文并茂的坊单,再安上泥质盖,然后敷以黄泥封坛。经过贮存,当人们开启黄泥封土,即能见到详细介绍黄酒的坊单。这里介绍一张清代康熙年间绍兴高长兴浩记酒厂坊单(见图)。名为“加官晋爵” 坊单图。现把坊单中文字抄录如下:
本厂世业造酒于康熙年间,至今已贰百余年。悉心研究,探源鉴水,运米丹阳,不惜工本,秘制上筝佳酿,能久藏,年远不变。“劝业会”得奖金牌,以绍酒著名。久蒙各界奖誉,名驰四远。自印花、公卖税骤增,本厂精益求精,足复加足,添造酒夹酒,并新法明秘制 醪 酒,更为脍炙人口。别号所无,迩来人心不古,鱼目混珠。本厂特印“加官晋爵”内单,赐顾诸君务请细认真伪,庶不致误。
乾隆以后,东浦有“越明"、“贤良"、“诚实"、“汤元元"、“陈忠义"、“中山"、“云集"等,阮社乡有“章东明"、“高长兴"、“善元泰"、“茅万茂"等,双梅乡有“萧忠义"、“潘大兴"等,马山镇有“谦豫萃",马安乡有“言茂元"等迅速崛起。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酒坊,资金雄厚,有宽大的作场,集中的技术力量,又有称为“水客"的推销人员。水客原指船夫;渔夫;旧指贩运货物的行商,亦称“水脚”,是当时酒坊采购原料、推销酒或进行市场调查和收集酒行情的人,因当时其交通工具多以乘船为主,俗名“水客”;在內地做酒推销的称“跑街先生”。因而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营宣传方法等方面,都是过去一家一户的家酿和零星小作坊所望尘莫及的。绍兴酒的坊单从何时、何家酿坊首先出现的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随着各个大酿坊陆续出现酒坊单的产生是必然的,并且与绍兴酒一样在质量、式样、花纹上更是精益求精、各俱千秋。现撰录几张绍兴酒的坊单:“汤元元”、“叶万源”、“沈永和”、“ 谦豫萃”以飨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坊单等现在已经是难得一见了。
从坊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酿坊在销售上,已将绍兴酒销往两广、厦门甚至南洋各地,在制作上还通过水路向苏南丹阳、无锡等产粮区大批收购糯米作为原料,以扩大生产。为扩大销售很多大酿坊还在外地开设了酒店、酒馆或酒庄,经营零售批发业务。早在清乾隆年间,“王宝和"就在上海小东门开设酒店,接着“高长兴"在杭州、上海开设酒馆,“章东明"除在上海、杭州各处开设酒行外,又在天津侯家后开设“金城明记"酒庄,专营北方批发业务,并专门供应北京同仁堂药店制药用酒,年销近万坛以上,这些酿坊除了用坛盖內的坊单辨真去伪、宣扬绍兴酒外,更是利用自己各色招牌、酒牌、酒器用具、坛酒规格、坛酒外包装、坛外印记、招贴等与坊单相互呼应在市场中赢得自己的口碑。
(绍兴黄酒城 朱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