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鲁迅与虞翻

时间:2014-12-01    来源:

  • 分享

那秋生

鲁迅引以自豪的是:“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绎,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卓然足以自理。”其中说的“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就是出自会稽名士虞翻的原话,成为越文化中一个演绎不绝的重要标志。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著名易学家,为吴国重臣。他是一个既能统兵打仗又能著书立说,同时又是一个比较正直坚强、个性极为张扬的人物。从东汉开始,会稽虞氏凭藉道德、事功、学术,以强大的宗族和经济力量,仗友朋的援引以及善于处理与各种势力间的关系,逐渐成为江南望族。其代表人物就是以治《易》闻名的虞翻。

《三国志·吴书》中,虞翻主要是以谋士面目出现的。当年虞翻还在会稽太守王朗手下做一名功曹,有一次,他向自己的上司介绍越中的风土人情:“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系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往者孝子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太中大夫山阴陈嚣,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籓,遂成义里,摄养车妪,行足厉俗,自扬子云等上书荐之,粲然传世。太尉山阴郑公,清亮质直,不畏强御。鲁相山阴钟离意,禀殊特之姿,孝家忠朝,宰县相国,所在遗惠,故取养有君子之誉,鲁国有丹书之信。及陈宫、费齐皆上契天心,功德治状,记在汉籍,有道山阴赵晔,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渊懿,学究道源,著书垂藻,络绎百篇,释经传之宿疑,解当世之盘结,或上穷阴阳之奥秘,下摅人情之归极。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拔济一郡,让爵土之封。决曹掾上虞孟英,三世死义。主簿句章梁宏,功曹史余姚驷勋,主簿句章郑云,皆敦终始之义,引罪免居。门下督盗贼余姚伍隆,鄮莫候反。主簿任光,章安小吏黄他,身当白刃,济君於难。扬州从事句章王修,委身授命,垂声来世。河内太守上虞魏少英,遭世屯蹇,忘家忧国,列在八俊,为世英彦。尚书乌伤杨乔,桓帝妻以公主,辞疾不纳。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聪亮,钦明神武,策无失谟,征无遗虑,是以天下义兵,思以为首。上虞女子曹娥,父溺江流,投水而死,立石碑纪,炳然著显。”虞翻如数家珍一般,为王朗列举会稽郡历代先贤的“俊异”风度,其实就是他心目之中的“乡贤谱”,已隐含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分类格局。后来朱育与濮阳知府对话时所列举的会稽先贤,则是对于虞翻的一个补充。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鲁迅在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的,其底本就是鲁迅早期辑录的越人著书佚文抄集,共收八种: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像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前四种主要记述古代会稽人物事迹,后四种则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他们都是按照虞翻说的这个格局,为先贤们的“会稽风度”作传,鲁迅明确表示:“是故敍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

虞翻虽被孙策任用,但他秉性依然故我,多次大胆进谏。孙策经常轻骑游猎,虞翻劝谏说:“做君主假使不庄重就无法展请愿风,传说龙形成鱼的样子,被叫豫且的渔夫捉住,白蛇专断出游,被那个刘邦杀了,期盼您稍微注意。”孙策回道:“你说的对,但是偶然思考题目,闲坐着内心很不宁静,有碍于想出有新意的计谋,因而要出行。”孙策被刺死后,各县官员都去奔丧。虞翻认为江东未定,若是官员离开,可能会令贼匪和变民有机可乘,侵扰州县。于是他留守在富春服丧,维持了当地的安定。

虞翻被孙权任为骑都尉,仍然多次冒犯孙权。魏将于禁被关羽俘虏,被囚禁在城中,孙权却开释了他。一天孙权骑马出来,请于禁和自己偕行,虞翻斥责于禁说:“你是个俘虏,怎么敢和我们主公的马齐头并进呢!”就要拿鞭子打于禁,被孙权呵止。自后孙权在楼船和群臣会饮,于禁听着歌舞痛哭流涕,虞翻又说:“你想装模作样来求得宽赦吗?”因此孙权感到很是愤懑。

由于直言获罪,虞翻被贬岭南十八年,在这瘴疠之乡,他幽愤愁郁,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此言对于后代士人影响极大,“自恨疏节,骨体不媚”正是他的气节观,开创了一种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以“傲骨”与“媚骨”的对比,来表达不肯谄媚逢迎的气节,这些词汇就是虞翻“骨体不媚”之叹的一种缩语与衍化。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虞翻这个人物,象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被后人歌颂与效仿。唐代韩愈因论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量移袁州,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云:“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虞翻因论神仙事被贬交州,韩愈因论佛骨事被贬潮州,一论道,一论佛,都是因为直谏枉贬,何其相似!“屯卦”乃下震上坎,震为雷,坎为雨,雷雨交加,是风险之喻,形容环境恶劣。韩愈将自己比喻成虞翻,喻仕途多舛。由于韩愈的文学史地位,韩诗被大量接受,后世取“骨相屯”入诗文的例子数见不鲜,后人还有“虞翻骨”、“虞翻骨相”等语。宋代苏轼也是有名的贬谪士人,其《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云:“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苏轼一生被贬多次,就是因为对气节的坚守,不肯随附结党,故为众人不和。

唐代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个“一番”正巧与“虞翻”同音,笔者怀疑为后人的误写。戴埴《鼠璞·傲骨》载:“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李白的狂气、傲气历来为后人痴迷。宋人陈师道《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诗云:“袖手犹怀脱靴气,岂是从来骨相屯。”清人张家榘《是日集于筱岑寓舍小酌弹琴叠前韵》曰:“半生骨相虞翻薄,千首诗篇李白狂。”诗人皆将李白的傲气与虞翻的骨气相提并论,道出了内在的承继关系。宋末时就有了用“媚骨”表现气节的例子,如方岳《通杨左司劄》云:“某生无媚骨,与世少谐。”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观。清初时的王嗣槐在《喜吴汉槎塞外还和益都相国韵》的和诗中云:“去如屈子悲长放,归似虞翻气不除”,将屈原、虞翻两位贬谪名人并言,且突出了虞翻的骨气不凡。

毛泽东《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诗曰:“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其诗眼在“铁石坚”一语,呼应了他以前对鲁迅所作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如铁一般坚,像石一般硬,这就是鲁迅的意志与人格。“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意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这就是鲁迅的硬气。他不怕“围剿”、“通缉”、乃至“暗杀”,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他就是打笔仗,也要找强的对手。他这样宣告:“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

生活中的鲁迅,同样是喜欢“硬”的方式。许广平告诉大家:“周先生人强,喜欢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喜欢吃硬饭……”。肖红观察到的是:“鲁迅先生家里,从楼上到楼下,没有一个沙发,鲁迅先生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休息时的藤椅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许钦文说,鲁迅有喜欢睡硬板的习惯,被子也不多盖,甚至冬天不穿棉裤。唐弢的文章里写着:“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古越的先贤不计其数,鲁迅的心目中特别敬佩那些具有硬气的人物。他说:“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这种硬气即是越文化的血脉相传,它深远地影响着后人的文风。追溯越中名士之文化基因,所谓会稽风度,其特征可以归结为硬气与刚性,表现在内重耻辱而时以鞭笞,外重名节而勇于殉道。这种敢于抗争的阳刚之气,犹如会稽山上的岩石一样。

虞翻一生“骨体不媚”是对越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发扬,他七十岁去世,遗体回到会稽埋葬,英魂被列入《越中先贤祠》,越地人民永远将他纪念。

虞翻的直谏被贬具有示范性,开创了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节观念。后人以“傲骨”与“媚骨”对比,表达不肯谄媚逢迎的气节。宋代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扬榷古今,“于本朝地方官推重范仲淹,于古代帝王推崇舜禹”,亦是儒者之常言。其乡土风俗面貌的突出之处,就是赞扬“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的会稽精神。明代王思任的名言:“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此说成为“会稽风度”最突出的标志而闻名于天下。张岱也写过《於越三不朽名贤图赞》,明确标出以立德、立功、立言分门别类,为有明一代越中先贤镌像立传,并系以赞语。清代浙东山阴益社的著名联语曰:“独将傲骨支忧患,各有雄心托混茫。”这个“益社”的领袖是周星誉,字畇叔,号鸥堂老人,画家兼诗人。“益社”之益者,乃益友也。如《论语》中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晏子春秋》有语:“圣贤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名人中多有信奉者,郑板桥有幅对联是这样写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徐悲鸿的自我警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直至晚清,有李慈铭作《越中先贤祠目序例》,共224位历史人物入祠序例,起于汉西域都护郑吉,止于清湖南按察使傅鼐。从李慈铭为“越中先贤祠”所撰的一副长联可以看出,他的“祠目”大致能与虞翻所作的乡贤传赞相互承接的。作为地域文化的“会稽风度”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它是一种人文氛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杰,都会受到它的熏陶与浸润,又都会为它注入新的因素,这种地域文化丰厚而且鲜活,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才。据统计,绍兴人中载入《二十五史》的有227人,载入《四库提要》的达112人。

虞翻的“骨体不媚”是会稽名士群体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会稽风度”。其核心是超越,能够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寻找人生的境界。其实质是人才文化,而人才永远是国运之系、故土之恋。作为越文化的集大成者鲁迅,他的身上“会稽风度”栩栩如生,仿佛仍然生活在我们之中,其超越性、意志力、审美观三位一体,即鲁迅文化积淀中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的特质,无论是建设新世纪社会文化,还是塑造现代公民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推荐阅读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中兴路与鲁迅路的交叉口鲁迅中路235号
版权所有©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景区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