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鲁迅与“江南图书馆”轶闻二三事

时间:2014-12-01    来源:

  • 分享

纪维周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与欧美比较,起步较迟,到现在仅有一百余年历史。

在清末时,最早公共图书馆,计有南北两大图书馆。北方是京师图书馆,也就是今天北京图书馆的前身;南方是江南图书馆,也就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如果以开放时间算,江南图书馆比京师图书馆要早两年。现将江南图书馆创办经过简要介绍如下: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朝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廷创设江南图书馆,地点在南京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以丁氏嘉惠堂藏书为基础,兴起书楼,并指定专款,增购新旧图书,正式对外借阅。

清末有四大藏书家,即: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浙江陆心源的“百宋楼”、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和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

丁丙的“八千卷楼”为四大藏书家之首。楼主丁丙,字嘉鱼、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八千卷楼”原在杭州梅东里。因丁丙生前经商失败,他的后人没有钱偿还公款,便将“八千卷楼”藏书,以七万三千余银元全部卖给官家。南京便以它为基础,成立“江南图书馆”。

鲁迅于1912年2月下旬,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因为教育部正在草创时期,工作不太忙,鲁迅便经常去龙蟠里江南图书馆借阅古籍。

据蔡元培回忆:“先生进教育部以后,我们常常见面。在南京时,先生于办公之暇,常与许君季茀影抄从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书……”。(蔡元培《记鲁迅先生轶事》)

许君季茀即鲁迅挚友许寿裳。他们经常去江南图书馆看书。

鲁迅对丁丙的“八千卷楼”藏书极为赞赏,因为珍本极为丰富,除宋、元、明各种版本外,尚有名人批校为世罕见的钞稿珍本。

鲁迅在江南图书馆获益最多的,是《沈下贤文集》,该书作者是唐朝进士沈亚之(字下贤)。这本文集,除杂文十一卷,还有诗一卷,传奇数篇。他的诗自成一格,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曾摹拟过。传奇计有《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都是唐代传奇优异之作。后收入《太平广记》一书中。

鲁迅认为这三篇传奇都很好,便借江南图书馆藏书辑录下来,并编入《唐宋传奇集》一书中。

鲁迅在南京教育部工作,前后仅有两个月左右。在这两个月中,我认为值得记载的,是鲁迅利用江南图书馆的“八千卷楼”藏书,整理和校辑了中国古典著作,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提到此事的,也仅仅是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寥寥数语而已。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况,我多次访问江南图书馆的遗址。它在南京风景区清凉山下,对面有乌龙潭,环境幽雅、大方。楼前有两棵百余年的银杏树,春来绿树成荫,院中还有苍劲多姿的松树,把这里点缀得分外美丽。

江南图书馆多次改换名称,曾一度并入江苏通志局。民国二年(1913),这里又改名为江苏省立图书馆。1929年,该馆又改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知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出任馆长之职。

柳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办事清廉正直。他从事图书馆工作十余年,对图书管理方面,订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周详的工作细则,并且职责分明。他身为馆长,以身作则,每晚必巡视门户火烛;每到夏天,必曝晾书籍,除霉驱虫,非常认真。对书库更是严加管理,尤其对善本书,保管格外严密。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藏书也遭到了破坏,如汉奸梁鸿志竟劫去图书340种,1781册,另有书画多种。

抗战胜利后,柳先生四处查找,克服重重阻挠,竟在很短时期内,收回图书十八万册。其中值得庆幸的是,“八千卷楼”藏书竟得劫后幸存。这是柳先生尽力保护图书的一大功绩。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下命中央图书馆等单位,尽快将贵重图书,全部运往台湾。当时的江苏省政府也下了指令,决定将国学图书馆藏书装箱运往闽粤,再运往海外。柳先生得悉此讯,即将“八千卷楼”的宋元明清善本、稿本、抄本,以及名家批校本全部装箱,寄存在南京朝天宫博物院分院仓库内,妥为保存。江苏教育厅一再催促外运,柳先生借故一再拖延。这样,十多万册宝贵珍籍,幸免厄运,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央图书馆。解放后,1952年中央图书馆与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合并,改名南京图书馆。致使“八千卷楼”藏书,虽历经沧桑,幸能保存至今,仍由南京图书馆所珍藏。

推荐阅读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解放路、中兴路与鲁迅路的交叉口鲁迅中路235号
版权所有©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景区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