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靳丛林先生的著作《竹内好的鲁迅研究》,是系统地研究竹内好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以竹内好日文资料的译介为依据,具有实证性;同时为竹内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解读展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鲁迅世界,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思想与作品。
【关键词】鲁迅研究 回心之轴 作品解读
日本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对中国的鲁迅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靳丛林先生的研究著作《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在目前国内缺乏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日文资料翻译介绍的情况下,靳丛林先生对竹内好有关鲁迅研究的日文著作进行了大量的中文译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完成了被称为“中国学者研究‘竹内鲁迅’的首部专著”①。本文选取点滴阅读体验,略加辨析,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一书,理解“竹内鲁迅”,也有助于更好地解读鲁迅的作品。
一、珍贵史料的译介
新世纪在鲁迅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竹内好研究热潮,由孙歌女士等人的译介活动所带动,形成了一股热潮,众多研究者纷纷著文讨论“竹内鲁迅”。在《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一书中,靳丛林先生指出:目前在这股研究热潮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是“中文资料的匮乏”。
“国内关于‘竹内鲁迅’的研究还很不到位,由于中文资料的匮乏,我们很难把握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全貌,看不到竹内好鲁迅观的发展变化。这是‘竹内鲁迅’研究的瓶颈,是急需解决的。”(第17页)
目前,竹内好鲁迅研究的文字主要是翻译成中文的《鲁迅》,“对于一些不谙日文的研究者来说,侈谈‘竹内鲁迅’还缺少必备的条件。”
“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不仅仅只有《鲁迅》这一本书。日本筑摩书房早在1980年9月到1982年9月,就已陆续出版发行了《竹内好全集》十七卷,其中前三卷所收,几乎全是鲁迅研究的文本。”(第17页)
鉴于这种情况,《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一书,则近乎以竹内好的全部鲁迅研究著作为依据进行研究,这必将推进竹内好研究与鲁迅研究。正如学者李春林指出:“《鲁迅》一书(且是中译本),并未涉及竹内好其他有关鲁迅的著述。靳丛林的这本专著则全然不同:它评说的是竹内好全部有关鲁迅的著述乃至翻译……”②
同时,靳丛林先生专门组织了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译介工作:
“为了使国内鲁研界的朋友们比较完整地看到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笔者决意组织薄力将上述国内学者未曾谋面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译介过来,又承蒙《鲁迅研究月刊》、《上海鲁迅研究》编者的鼎力支持,给予先行陆续发表,以飨读者。”(第18页)
靳丛林先生把这些国内学者未曾谋面的竹内好鲁迅研究文本译介过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鲁迅研究》从2006年10月开始连载竹内好的《鲁迅入门》,共七期。《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期刊载了靳丛林先生编译《竹内好鲁迅研究译文集》的序言《关于“竹内鲁迅”及其翻译缘起》,其中介绍了“竹内鲁迅”的基本情况,如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间及基本内容;所译竹内好《鲁迅杂记I》之一至之四,于《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2至8期发表,这些都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鲁迅杂记I (之五) 》由《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7期刊载。这些译文展现了竹内好的诸多研究成果,如《鲁迅与许广平》、《鲁迅的言与行》、《关于鲁迅之死》、《〈藤野先生〉》、《娜拉与中国》等。更为可喜的是,上述连载的竹内好研究鲁迅的著作和未曾发表的《鲁迅杂记Ⅱ》、《鲁迅杂记Ⅲ》已结集,名为《从“绝望”开始》,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13年3月出版。
靳丛林先生长期访学日本,致力于中日文学关系和日本鲁迅研究的研究,出版发表过多种这方面的著译,如译著《伪满州国文学》③、译文《鲁迅论》④等,都是重要的翻译成果,同时著有研究著作《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⑤。
二、清晰的“竹内鲁迅”形象
该书对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包括竹内好的生平研究、代表作《鲁迅》的解读,以及竹内好对鲁迅诸多作品解读的分析三个大部分。
在绪论中,作者指出了竹内好鲁迅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援引丸山昇赞誉竹内好第一本研究鲁迅的著作《鲁迅》:“是一本时至今日仍被称为‘竹内鲁迅’的对其后的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著作。”⑥在第一章“竹内好与他的时代”中介绍了竹内好与中国结缘、与鲁迅结缘的过程,对竹内好的生平、重要政治事件、文学事件做出了系统的梳理。比如,谈到了竹内好与周作人的往来,两人是文化友人,从结识到多次来往,其间的种种事件的梳理,结合着中国的实际,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周作人与竹内好。
该书还介绍了竹内好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贡献。竹内好1934年从东大毕业后,专心研究中国文学,成立了中国文学研究会。《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在谈到中国文学研究会与当时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不同之处时,引用孙歌女士在《竹内好的悖论》中对日本中国学研究当时的三个学派的立场得失的分析,让人一目了然,认为竹内好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现在一个蜕变的时期,既不是失去中国学,失掉国籍,也不是研究主体缺席,而是谋求学术的独立。
在第二章对《鲁迅》的解读中,关于什么是“竹内鲁迅”的问题,作者在描述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的基础上进行鉴别、比较、发掘了“竹内鲁迅”的独特内涵。
“竹内鲁迅”是从本源上、宗教关怀上来理解鲁迅,这给中国鲁迅研究带来新的视角,研究者们或解释这一视角的独特意义,或解释“竹内鲁迅”对于日本文化的意义,或论述“竹内鲁迅”在中国鲁迅研究中的位置等等,同时也不乏反思与争议的声音。然而,具体如何评价“竹内鲁迅”,似乎没有一定之说。在这种情况下,《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这部著作则在研究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竹内鲁迅”,理解“竹内鲁迅”的形成过程。
作者认为“竹内鲁迅”的内涵是:
“从鲁迅矛盾复杂的对象本身来逼近鲁迅独特的精神,探寻鲁迅文学的原点——‘回心’意识;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二律背反中探讨鲁迅文学‘无用之用’的价值”(第18页)。
“回心之轴”则是竹内好核心思想的关键词,作者的观点是:
“这里的‘为了我之为我,我必须成为我之外者’的改变的契机,正是‘旧我变新我’的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确立的时机,亦即竹内好的回心之轴。”(第72页)
并强调鲁迅思想中被作为原点的东西——
“鲁迅的这种‘回心方式’的转换,笔者以为是经历了漫长时期(日本留学前后到S会馆时期)的两次变化、升华才得以完成的。”(第75页)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竹内鲁迅”强调的是鲁迅自身中存在的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与中国学界研究鲁迅前后思想的“变化”不同,竹内好是研究鲁迅的不变之处。他用“回心”来概括鲁迅的觉醒,这是带有宗教主义色彩的自我觉醒,释放着生命意识。“回心”、“挣扎”与“赎罪”都是“竹内鲁迅”的核心词汇。
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对普遍存在着争议的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诸多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而靳丛林先生的这部著作,又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正确地解读“竹内鲁迅”,解决鲁迅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
三、独特的作品解读
该书第三章是竹内好对鲁迅作品的评论与解说。这部分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竹内好杂感式的研究鲁迅作品的文章。包括靳丛林先生首次从日文译介过来的,如《鲁迅杂记》、《鲁迅入门》,还包括由李冬木翻译的《鲁迅》。
这部分内容是分析竹内好解读的鲁迅作品,主要包括《阿Q正传》、《狂人日记》、《伤逝》、《故事新编》、《故乡》、《野草》、杂文等等,展现给读者的是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来观照的鲁迅作品的独特面貌,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鲁迅世界的样貌。比如通过竹内好对阿Q形象的解读,作者分析道:
“竹内在阿Q身上看到了鲁迅自己。”(第130页)
“他借用果戈理有关自己创作态度的一番话来参照阿Q和鲁迅的关系:‘我挑出自己的毛病,把它放在不同位置、不同情况下,把它当作自己的最痛苦、最屈辱的敌人来表现。’”(第130页—131页)
历来对于阿Q形象的解读,从现代文学开始到新时期以来,存在着众多的解说。竹内好眼中的阿Q,影射的是鲁迅自身,在寻找生命的本源,反思生命本身,并外化为阿Q的形象。
此外,该书论及《两地书》的部分也给人印象深刻。竹内好对《两地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教养小说”:
“作为在难以生存的人世中痛苦挣扎而又毫不退缩地生存的人生纪录,是让读者感动的作品。伟大的并不是原型,而是把它作品化了的作家的精神力量。”(第163页)
竹内好认为《两地书》是鲁迅自我“回心”与“挣扎”的人生纪录,体现了鲁迅的生命意识与精神力量。对于《两地书》的解读,在从政治意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后,往往爱情问题、其史料意义更被人们所关注,而竹内好则为《两地书》在鲁迅作品中的意义提供了不同的看法。
总之,《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一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注重实证性,在译文基础上进行分析。除了依据竹内好本人的著作,还包括借鉴日本研究者的研究书籍与文章,如《近代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⑦。第二,恰当地吸收借鉴国内的译介和研究成果。包括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孙歌的《近代的超克》等研究。这要依靠作者对于鲁迅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例如,在谈到周作人与竹内好、清水安三等人之间的关系;谈到祖父事件对鲁迅的特殊影响;对弃医从文事件的解读;对兄弟失和问题的解读;是否参加过光复会的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等,能够有效地引证资料、阐发资料。这是作者多年鲁迅研究的积累所得。
靳丛林先生是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通晓日文。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师从吉林大学刘柏青、刘中树教授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1989年曾经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访学一年,1993年再度赴日本,先后在神户大学、大阪经济大学做访问学者。
吉林大学在鲁迅研究和中日文学比较关系研究领域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东北师范大学蒋锡金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并支持和赞扬刘柏青先生对于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研究,著文积极地肯定了刘柏青先生的著作《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⑧多年以来,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被秉承下来,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研究资源,也都为后继学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将进一步推进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注释:
①葛涛:《“竹内鲁迅”研究诞生首部专著》,《中华读书报》2012年10月24日第2版。
②李春林:《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评靳丛林〈竹内好的鲁迅研究〉》,《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
③ (日)冈田英树:《伪满州国文学》,靳丛林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竹内好:《鲁迅论》,靳丛林、孙放远译,《鲁迅研究月刊》2011 年第12 期。
⑤张福贵、靳丛林:《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⑥《日本的鲁迅研究》(靳丛林 译),丸山昇:《鲁迅·革命·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⑦丸山昇、祖父江昭二、伊藤虎丸编:《近代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讲谈社1986年。
⑧锡金:《“鲁迅学”境遇的新开拓——关于〈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