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源远流长”的绍兴兰亭书法

发布时间:2011-04-16    来源:绍兴旅游信息网   
        4月15日上午,“源远流长—中国书法长河中的绍兴”的展览在历经两年的筹备后在绍兴博物馆举行,这是第27届兰亭书法节特展,也许只有亲自去欣赏过,方能感悟其独特的魅力。
        展厅运用了红黄蓝三个明快的色调,完全颠覆了传统书法展的黑白基调。在展厅电视机里不断循环播放的舞蹈,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舞蹈举手抬足中和书法的联系。一副80米得书法长卷全息技术再现了鲁迅的书桌,众多的文献文物,高悬的千纸鹤,当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时,观众可以察觉到展览在努力寻求突破。
        据绍兴博物馆副馆长钱小良介绍,展览共分为三大篇章,热烈的红色基调展现的是“书法,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兴衰”,温暖的黄色基调呈现的是“书法,寄寓了民族的生命关怀”,深沉的蓝色基调体现的是“书法,创造了民族的独特艺术”。每一篇章又甄选了绍兴历史上的9位(件)书法家或书法物件,揭示书法背后的故事。三千年的历史,内含着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而绍兴人书写其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27年过去了,兰亭书法节的意义在于,作为历史中间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历史和未来有一个郑重的交代。”展览策划人沈刚认为,书法,记录了民族三千年的历史兴衰;书法,寄寓了民族三千年的生命关怀;书法,创造了民族三千年的独特艺术。
        绍兴,这个钟灵毓秀之地,人文荟萃之邦,书法与博古的文物相连,书法与俊美的山川相融,书法与民间的生活相接。绍兴,书法无处不在,古今书家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一部绍兴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的缩影。
        那么,就让我们以时间为顺序,仰望中国书法史上曾经耀眼的绍兴籍星星。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山,他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敢于创新,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氏是一个泱泱书法世家。智永,陈隋间人,王羲之七世孙,善草书,常居永兴寺(今绍兴云门寺),临池学书,闭门习书30年,真草《千字文》名闻天下。
        历史长河流到了唐朝。虞世南,我国初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诗人,他学书于智永,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陆游选择“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一种担待,一种使命感。放翁书法风格雄健清新,其中《怀成都诗》更是意气豪放,清隽宕逸,深得东坡《黄州寒食帖》遗韵,同时也将宋人“尚意”的书法精神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元末明初的绍兴奇士杨维祯,以文学著称于世,其古乐府诗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材,奇思妙想,纵横捭阖,时称“铁崖体”。他的书法也个性强烈,特色鲜明,表现了一种反抗,一种破坏,一种独立的个性张扬。
        明代的徐渭继承了杨维祯的狂放不羁。这位书法家、画家、诗文戏曲家,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书法,喜怒哀乐、忧悲怨恨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开启了一个书法思想和书法创作的新天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清代书坛碑学兴起,清代的赵之谦早年师法于二王、颜真卿,后转师北碑。至四十岁前后,赵之谦的“北碑体”更臻纯青。
        在赵之谦之后,近代绍兴又出现了一位杰出书法家,名为徐生翁。徐生翁独创的“孩儿体”,在结体造形上往往违背常理:笔画多的字反而写得小,笔画少的字反而写得大,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稚之趣。
        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耀眼的光芒掩盖了他在书法和美术上的成就,鲁迅的书法取多路古法而入化境,平和中见奇崛,清隽中见丰满,宽博遒厚、温润古雅。
        这就是呈现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绍兴现象,这些发光的人物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他们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是丰盈的精神载体。
      &n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集团风采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快递 | 服务 | 在线客服 | RSS | 网站地图 |

浙ICP备19043518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