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端午 诗人 陆游

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本站原创   

   端午又至,节假三天。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的“端”是“开端”和“初”的意思。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此外有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灯节、龙日等等。
  端午过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虽然名称不同,且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躲午,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也就是端午这一天,一只只粽子真象一只只鸭子在水中煮。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越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大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传,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平)。楚国人民怀念他,每至这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又以菰叶(菰,今称茭白)裹米包成角,名“角黍”。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端午节因为与爱国诗人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的这个节日不仅有了民俗的成分,而且也包含了诸多的文化内涵。屈原使我们的端午节变得不仅庄严神圣,而且还使这个传统节日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以说,屈原投江殉国的传说赋予端午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端午节经数千年历代承袭,形成了我国端午文化这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佳句。《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不在少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72册《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端午习俗的。从这些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端午的独特魅力,也能体会到诗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忧国之心。
  宋淳熙五年(1178年)5月,诗人陆游听从孝宗昭命,出蜀返回临安,途经秭归归州,恰遇汨罗江畔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举行的龙舟竞渡盛况,观瞻之后咏有《归州重午》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午,不比常年角黍盘”。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陆游感慨屈原家乡的端午节不仅气氛热烈,而且别具特色。诗中的“斗舸红旗满急湍”揭示了龙舟赛舟的盛大排场。或者是由于陆游是在船中睡起时的“闲看”吧,他未能瞅见秭归龙舟赛舟的全过程。
  然后大诗人在另一首题目为《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的绝句:“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陆游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意思是说当年人们如此争先恐后地划船是为了救投江的屈原,反映当时人民爱憎分明、团结一致的精神。
  在家乡山阴,陆游的大诗篇《稽山行》有“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诗句,端午越人是万人空巷,观看龙舟竞渡,其场面声势浩大。
  对于陆游来说,这样的端午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啊! 他自己也沿袭一个很古老而盛行的风俗。
  陆游在另一《乙卯重五》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自己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人是非常生活化走地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看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养生保健的内容。
  诗人陆游喜欢素食,喜食粽子,因此写下了多首端午食粽的诗,如“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等。
  据考证,“青菰粽”是当时有名的“艾香粽子”,它是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味道独特。道出了那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对于“菖蒲” ,陆游有诗这样说:“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证明菖蒲的根茎可以入药,吃了还能延年益寿。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南宋已形成。陆游的《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可见,羊头黄酒祭祀、女儿回娘家、划龙舟比赛等风俗早在南宋非常流行。
  端午习俗不但在民间流行,佛界也行观灯赏月之风。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巳举行盛大庆祝仪式。当时寓居成都的诗人陆游,曾在端午节日期间到大慈寺游览,他在《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一诗中写道:“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着突兀与云齐。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在诗人眼中,大慈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如此壮观绝伦,千楼万栋高耸入云,雕梁画栋不计其数,加之繁复的彩灯映射,浓郁的梵香萦绕,几乎令人迷醉。可见,天中节(即端午节)在大圣慈寺例有灯会,游人如织,寺庙张灯结彩,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
  陆游这种写艾、写粽、写菖蒲、写龙舟竞渡、写躲午、写观灯赏月的“端午”诗文之美,深深地透过了千年“端午”的风俗人情。千百年来,这些诗歌依然能让我们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国人心目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的沈氏园在东苑广耜斋举行“沈园端午诗会”,与越州诗人共聚诗园,纪念屈原,纪念陆游;在双桂堂、孤鹤轩,电视台的“师爷”和沈园“老管家”为小朋友额头画“王”字、“话说端午”。在端午节这一富有诗意的日子里,我们愿把沈园装点成一个多彩的园林,让端午情怀在沈园开出更加健康、灿烂的文化生命之花。
 
 
                                    沈园景区管理处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集团风采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快递 | 服务 | 在线客服 | RSS | 网站地图 |

浙ICP备19043518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