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樱花与鲁迅

发布时间:2012-03-07    来源:兰亭   

     说起樱花与鲁迅,马上就想到《藤野先生》里的描写的那番景象“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想绯红的轻云”。
     闻名遐迩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实,樱花远生于中国,之后才传入日本,因娇美绚丽,婀娜多姿,深受日本人喜爱,与日本的地理,气候,文化风土相结合,成为“大和魂”的象征。樱花的花期较短,仅有4-10天,盛开之时就到凋谢之前,短暂而绚烂,对应人生,人生虽然短暂,但应在有生之年发出自己的光和热,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着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
     有着远大理想的鲁迅在性格上和樱花的这种精神非常契合,但在当时他却没有欣赏樱花的好心情。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但看到那么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日赏花,跳舞,浑浑噩噩,实在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于是鲁迅毅然从东京来到仙台,学习医学,在这里他出乎意料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似乎来时的理想能够实现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随后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为了救治国民精神,决意弃医从文,对“铁屋”中的昏睡者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呐喊”,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东渡日本,是鲁迅一生中唯一一次走出国门,也造就了他人生的转折和一生的成就。自22岁到29岁,他在日本度过了7年的光阴,向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学习研究日本先进技术,先进思想,受到日本新文化的影响很深。更由此展开了与日本的这份特别情缘,特别是收获了一份深厚的友谊,除了藤野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另外还有内山完造等60多为日籍朋友,可谓当代中国人民友好之路的以为不遗余力的开拓者。
     虽然中日两国有过不愉快的过去,但和平是永恒的主题,鲁迅的《题三义塔》诗作,其中最后两句为: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亲自播种的友谊之花开始聘婷绽放,香遗后人。樱花走出日本,走入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卧龙山,宛委山,绍兴中日友好会馆的樱花正在枝头笑,由于大家共同的审美爱好,这个象征大和之魂的日本之花必能培育成和平友好之花。
                              徐灵洁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集团风采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快递 | 服务 | 在线客服 | RSS | 网站地图 |

浙ICP备19043518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