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我有幸听了一堂清华大学乔然教授的关于旅游经济开发的讲座。课上,乔然教授运用了大量现今国际上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意义、功能、要素。听后,我对“旅游文化产品需重文化挖掘”有了些许的思考:
乔然教授对我们旅游集团定位作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思路可以更广些,步子可以更大些的建议意见。旅游产品开发要在“重差异”基础上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我是06年才进入旅游行业的新人,在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同有限的游客接触中,我着实感觉到:我们土生土长的绍兴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与物,在游客眼里是那么的江南、那么的“绍兴”、那么的神往。曾有游客问我“扯白糖”、“安昌腊肠”的制作工艺,我说不出个一二三,只能让他们去安昌碰碰运气,游客很是扫兴。一种地方小吃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它单纯的口味鲜美、独特,更多源于小吃背后的故事、源于风土人情的联想、源于这座地市的历史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如此受大家欢迎,我想不光是有食材本身的缘故,更多的还是作者讲了个声情并茂的故事,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想象和对这个神秘地域的向往。当然,在讲故事的同时,能让游客放心食用,那就更精彩了,像上海南翔小笼包也是能让游人一边排队一边能看到里面包子的制作过程,师傅们纯熟的技法,卫生放心的环境,让食客们对小笼包更是充满期待。绍兴东街市场边的“妙馋记酥鱼”,每天都能看到排着长队买酥鱼的市民,不光是口味好,还因为我们能看到鲜鱼成为酥鱼的整个制作过程,这对于现在缺少食品信任的社会来说,不失为一道风景,一个旅游亮点。
绍兴作为有着2500年文化底蕴的古城,不乏一些“老字号”。粗粗数来,黄酒有沈永和、王宝和、传说乾隆御赐“金爵”商标的孝贞酒;酱园有鲍顺泰酱园、仁昌酱园、稽山酱园、咸亨酱园;布店有陶太生布店、大昌祥布店等;饮食有兰香馆、荣禄春、同心楼、天香楼、望江楼;还有卜鹤汀(卖纸、笔)、孟大茂香糕、震元堂药店、适庐茶室等等等等。我想:我们可不可以再整合利用这些有故事、有历史、地方特色及文化气息浓郁的资源,结合市场、重新定位、适度包装、再现历史,更深层次地理解、挖掘、展现绍兴的古城魅力,让游客在听故事中游览绍兴、体味历史、感受文化。(杨宁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