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成就千古书圣
传承弘扬,创新兰亭文化
-----《兰亭的故事》特展
为纪念兰亭序问世1660年,喜迎第二十九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由绍兴博物馆主办的《兰亭的故事》特展经过半年时间紧张的筹备于2013年2月5日在书画一厅隆重开展。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纵观中国书法历史长河,名家辈出,佳作不绝。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川灵秀,人文荟萃,历代书画艺术家英才辈出,宗师巨匠不断,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文人盛会——“兰亭雅集”就发生在这里!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孙统等41文人雅士和家族子弟相聚山阴之兰亭,行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得诗37首,事后结集由王羲之作序记事。羲之一序,文帖千古,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1985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兰亭书法节”,迄今已举办二十九届。这是中国书坛的盛宴,更是绍兴文化兴市的战略之举。
修禊是古代一种习俗,是人们于三月上巳日为祓除不祥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因为在春天举行,所以确切地应该称其为“春禊”。《周礼?春官?女巫》曰:“掌岁时祓除衅浴。”应邵《风俗通》云:“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韩诗》云:“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可见,春禊在上古时代,是一种非常庄严的仪式。举行仪式的地点是在水滨,以洗洁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祛除邪疾,祓除不祥,祈得福佑,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到东汉时,春禊已经开始从一种纯粹的礼仪向带有游乐性质的宴集过渡。晋朝时期,春禊之俗依然盛行不衰,此时的修禊,功利性更日趋淡化,祓除不祥已经不再是春禊的首要目的,而游赏娱乐的意味更加浓厚,甚至发展成为暮春之初的河边宴饮嬉游。兰亭聚会便是江左修禊的一个曲型。
此次展览共分为兰亭修禊、兰亭传奇、唐人摹本、宋人传本、名家临本和绍兴兰亭六个部分。以历代《兰亭序》著名摹本、临本为核心,精选部分重要的有影响的兰亭拓本,系统地展示了历代有关兰亭的书法艺术。观众不仅能见到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等最逼近原作的摹本和临本,还欣赏到乾隆帝集诸家大成的“兰亭八柱”帖,充分展现了以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文人风骨和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我们选用了晋代文人使用的酒器、文房用具、生活用品来衬托和说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生活、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这也是当时文人个人意识苏醒的写照!展览从绍兴的历史文化,学术品位、艺术鉴赏等给广大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创作积累了详实的史料,弥足珍贵。
从《兰亭序》的产生、至尊地位的确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看到在威权社会中帝王对文化艺术的巨大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及后世书法追踪的方向、文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的潮流和对普通人生活的示范效应。修禊不是自兰亭开始,却因兰亭而不朽。兰亭和修禊的主题表达的是人们的高缈的精神追求,高逸的艺术品位,平等的人间友谊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兰亭,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延绵不衰的文化现象和广博开放的文化体系。其影响也已遍及海内外,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这不仅是中国书坛的文化盛宴,更是绍兴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也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快绍兴绍兴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构建新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