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乌篷船,许多老绍兴脑海中情不自禁就会浮现出一幅水墨画来——烟雨朦胧中,一叶乌篷泛水而行,一老人头顶毡帽,身着蓑衣,手拿划楫,脚踏躅桨,两腿一伸一缩,在吱嘎声中愈行愈远……
这一划,从乌篷船最早记载的南宋直接来到了车行如织的现代,800多年的岁月沉浮,万物都经历着更替、交换及变迁,唯独这乌篷船依旧,一脉继承它原创的风格——“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回想起陆游当年在《鹊桥仙》中对乌篷船可谓是作了极好的描述!
然而关于乌篷船的真实历史,却少有人知全,懂得一些的大多也是徘徊在模棱两可间。于是翻查历史,从历代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但凡接触过乌篷船,即便是一面之缘留下的一字半语分析,终看出些名堂来:早期乌篷船其实式样繁多,略作罗列,稍上档次的多称画舫及明瓦,船舱两扇固定的乌篷间有一扇用蛎壳薄片(类似于现在的毛玻璃)做成的窗“篷”,既可遮阳也可挡雨,同时解决了船内的采光问题,这种船多半像官宦、富贵人家所配有,可惜的是这些船现已绝迹;而像平民百姓,用得倒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乌篷小画船为多,那时多半称脚划船,船身一般狭小,船舱内铺以木板,假使船底有水渗漏进来,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一草席,或坐或卧,各随心意,只不过直立是万万不能做的,因船身小、船篷较低,一旦直立,便会有失平衡,接下来不可避免的便是翻船之险。船只的航行操控上也有所讲究,一般靠手上的桨来控制方向,至于动力,则完全靠划船人的脚力大小决定,船只行进时,船工手脚并用,看似简单,若非学他个一月半载,估计难以学上这一民间传统绝技,所以但凡操作灵便,驾驭自如者,多半是划船界的行家。而今要在绍兴找到这么些个划船高手,显然已成为难事,但对于把乌篷船作为水上旅游特色项目及文化产业重点运作的东湖景区而言,却是划船高手如云之地。
众所周知,东湖自景区成立以来,乌篷船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水上游览交通工具,这里的船工师傅不仅划船技术一流,修、造船技术也是响当当的,一叶扁舟,但凡经过其手,数十日间即成。看似简单,但中间的辛酸只有经历者自知,如景区目前的王牌乌篷船建造师谢会正师傅,从12岁起就开始学习造船,至今已有50个年头,从他口中了解到,乌篷船的制作一般分为船体、船篷及手躅桨三个部分,需要六个流程完工。第一个流程:根据船只大小进行图纸设计,确定造型。第二个流程:画线放样,锯出船只拼接所需各个组件;第三个流程:劈篾编织,制作船篷;第四个流程:麻塞船缝,油灰密封;第五个流程:桐油猪血,染色上漆;第六个流程:因人而异进行船桨的制作。这样一套流程,经过两位技术纯熟的老师傅之手,数十日间便可完工。回想想,这样的技艺如果在将来某一天突然销声匿迹,怕是一件憾事呀!
可惜的是,随着船舶现代化修造技术的日益发达,这些浸润着绍兴地域特色、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乌篷船制作传统手工技艺真真在日渐失传、行将消失。再加上近年来乌篷船接班人的不断流失及青黄不接,使得乌篷船文化传承处在了瓶颈期,如何打破现状、如何推动发展,如何救援性挖掘、记录现仅有的技艺,让绍兴乌篷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引发了东湖景区的思索。为此,自今年上半年起,东湖景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开始计划、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共同开展乌篷船制作技艺和脚划船俗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保护工作的开展主要借助两大平台:一是继续发展景区于2010年在水杉林建造的开放式景点——“船坞”,将乌篷船传统造船工艺、维修技艺向游客展示;二是挂牌成立“乌篷船制作展示基地”及“脚划船俗培训基地”。以此推动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传播,从而给制作技艺传承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及展示的平台。
在挖掘、传承、保护乌篷船文化的同时,作为绍兴的形象标志,作为东湖的主要旅游项目,景区不忘做好对乌篷船服务质量的提档升级工作。2012年,景区一改原先乌篷船承包经营的模式实现自营,并在日常管理中从强化监督管理、重视游客反馈等方式入手,通过经营管理制度、日常船工考核细则、乌篷船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借助考核平台,使得船工服务的规范性及优质性有了明显地提升。在此次绍兴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工作中,东湖景区作为试点单位受邀参与了绍兴市《乌篷船旅游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制订工作,景区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东湖景区乌篷船服务接待水平,同时也为绍兴乌篷船旅游服务质量的进一步规范、统一出一份力。
下一步,景区还将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继续合作并联合市海事部门共同合作设立“乌篷船驾驶培训基地”,通过规范乌篷船制作、船员培训等环节,提升形成乌篷船系列标准,以进一步保证《乌篷船旅游服务规范》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船工队伍的建设,招收年轻船工为日趋老化的船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逐步实现船工形象的“变身”,使船工不仅是简单意义上会驾船的师傅,还是乌篷船这种地域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者与展示者。东湖景区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助推绍兴乌篷船“化茧成蝶”,成为东方威尼斯的刚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