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名城绍兴 > 绍兴名人 > 正文

马欢

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本站原创   

 



三下西洋震国威

     马欢是谁?生于哪朝哪代?哪里人?干什么?
  马欢给人的印象模糊而混沌。
  即使在马欢的故乡绍兴,知道马欢的人也为数不多。前四五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剧中再现马欢随郑和三下西洋,遍访二十多个国家的情景,这才使马欢从尘封六百年的历史底片中,慢慢被还原凸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6月28日,当时世界上航程最远的波音777-200LR飞机,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被正式命名为“郑和号”,以纪念伟大的中国航海家、探险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波音民机集团业务战略和市场推广执行副总裁尼科尔·皮亚塞斯基在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庆典上说:“郑和最伟大的成就是把如此众多的民族、国家、文化和经济联为一体,而波音777-200LR,正是这一伟大传奇的延续。”
  马欢,就是亲历这一壮举的绍兴先贤。
  绍兴历史上还有一位马姓的太守,是他主持开凿了方圆百里的鉴湖。与马欢一样,在国家编修的史书中也没有他的传记,哪怕是数十字的敷衍。但人去政声在,鉴湖浩渺的烟波就是马臻不朽的身影,鉴湖欸乃的桨橹就是马臻遥远的渔歌,只能用鉴湖水酿造的绍兴黄酒,更对马太守作着永久的祭奠。
  小桥,流水,人家。2500年间,绍兴这块柔软的江南沃土,不断有人走出浙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果拍一张声名远播、成就卓著的绍兴籍名人的合影,能落得下马欢吗?肯定不行。假使有人画一幅全中国的历史名人长卷,估计马欢也能占一席之地,毫无愧色地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深情地凝望着稽山鉴水、长江黄河和南太平洋、印度洋的万顷波涛。
  历史的硬盘里面,会有很多删不去的印记。

  二让我们轻轻点开马欢的窗口,对残留的数据碎片作一个粗线条的整理。
  马欢,回族,明代绍兴人,字宗道,号会稽山樵,因为精明强干、通晓外交策略而深得郑和信任,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和1431年三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和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亲身访问过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等国,并到麦加朝圣。
  郑和航海船队的人数多达二万七八千人。如果按今天的社会分工分门别类,随同郑和出海的队伍中,应该可以划分出几十种不同的职业来。这些人既具娴熟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还都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正像一部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永乐大帝朱棣是总策划和制片人,郑和编剧兼导演,生、旦、净、末、丑各色演员,则有近三万人。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制作!
  也由于这是一场由明成祖亲自发动开展的国际性活动,中枢六部不敢有丝毫懈怠,挑选“演员”的公牍文书每年下发各地,为郑和大范围招揽人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马欢急匆匆赶到南京应试,他要碰碰运气。域外似乎有他魂牵梦萦的世界。
  同时代的学者称马欢为“奇迈之士”。作为一个读书人,《四书》、《五经》没有成为他的最爱,尽读一些稗记野史类的闲书、杂书,一本元朝人汪大渊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岛夷志》,从少年读到青年,爱不释手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书角全被翻烂,字迹洇漫模糊。
  马欢“通事”一职的考场既不热闹也不排场。他在考场内足足等待了半个来时辰,才见一个人从屏风后面闪出,鹰隼一样的目光对着马欢,连珠炮似的说了一大通叽里咕噜的话。马欢先是一愣,随即不疾不慢地用天方话作了回答。考官正是郑和,因为翻译属于身边工作人员,所以他要亲自定夺。
  同时代的人说“公以才干优裕,首膺斯选”。确实,马欢轻松通过面试,领到了公派出国的派司,在郑和船队中身兼通事和教谕两职,主要从事翻译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公费出国也仍属凤毛麟角,所以可以揣度当时青年马欢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马欢心里并不全是欣喜,他开始酝酿如何才能不虚此行的计划。
  三今年,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成为全球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预计参观人数要达到六七千万左右。地球上这么多人在半年的时间段内自愿到上海集散,前提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而现代交通工具又为旅行的人们提供了快速而惬意的保证。
  马欢没有现代人这样好的福气,他的旅途漫长颠簸。每到一地,他除了随郑和拜会国王参与政治层面的外事活动外,各种民间性质的文化交流他也不能缺席。由于语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时往往整场活动变成了他的“独脚戏”。马欢用天方话娓娓道来,全方位向国外的朋友介绍明帝国的现状。入夜,马欢铺开纸笔,准备记录白天的见闻。隔舱的喧闹肆无忌惮地传过来,不时打断他的思路。中下层官吏在相互展示着交换得来的物品。时而雀跃,时而叹息。待蜡烛烧掉半根,整条船渐趋沉寂后,马欢提笔蘸墨,开始奋笔疾书。
  三下西洋,历经几千个晨昏,马欢用水滴石穿的精神,依靠智慧与坚韧,将下西洋时二十多个国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成文,在1451年串缀成《瀛涯胜览》一书,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个600年前的世博盛会。
  马欢做事认真敬业,记述也因此详尽具体。如描写和古里国——今日印度南部城市卡利卡特人生意交易的过程,就非常生动有趣。一开始,双方先约定议价的日子。郑和这边是“锦绮等物”,印度那边有宝石、珍珠、珊瑚及胡椒等。到了那天,古里国主管宝船贸易的大头目及其他人前来议价完毕,“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击”。牙人会当众说:“某月某日,于众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估价时,中国人用算盘,印度人则以两手、两脚并二十指计算,结果竟是“毫厘无差,甚异于常”。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没有档案保留下来。《瀛涯胜览》的记述原汁原味,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也是明代有关中外关系记载、清修《明史·外国传》的史料渊薮。《瀛涯胜览》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甚至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马欢和郑和一样,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驱者。为纪念马欢“教化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如今南沙群岛北部有以他姓名命名的马欢岛。

  壮哉马欢!

(作者工作单位:绍兴市发改委)  朱晓平
转载来源:2010年8月11日 《绍兴日报》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集团风采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快递 | 服务 | 在线客服 | RSS | 网站地图 |

浙ICP备19043518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