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名城绍兴 > 绍兴名人 > 正文

王羲之

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本站原创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定居山阴。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王羲之48 岁任会稽内史,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42 人修禊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千古绝唱《兰亭序》
    会稽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初渡浙江的王羲之来到会稽,见许多以文义冠世的名士在此筑室而居,即被吸引住了,有终焉之志。并很快以自己的名士气质征服了当地的名士,成为核心人物。
  中国书法史永远地记住了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与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名士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将平平常常的修禊活动演绎成文人雅士的一次诗文峰会、书法峰会。
  面对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自然美景,面对着一篇篇笔墨俱佳的诗文力作,此时的王羲之思绪飞扬,乘兴写下了《兰亭集序》。在描述会稽山水风物的同时,流露了他复杂的思想情怀,字里行间更多的是表达了生活在战乱时代的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作为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家,王羲之在文中自信地写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1657年过去了,其文、其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正是这样的一篇书法与文采并茂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人们临摹的剧迹,其书法的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唐太宗,政事之余,心摹手追王羲之书迹。唐韦述在《叙书录》中有记载:“自太宗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热爱到了不惜动用国库资金来搜求。而想得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更是唐太宗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记载了这段史迹: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之不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今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上述文字简述了一代名迹《兰亭集序》的遭遇和最后的归宿。正因有了唐太宗李世民身体力行倡导王羲之书风,才成就了有唐一代尊王的书风,乃至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以帝王之尊为一个书法家亲撰传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唐太宗是王羲之书法的“铁杆粉丝”。
  我思考着王羲之,我体味着王羲之,我深深地感到:一代明君唐太宗能如此不遗余力地倡导王羲之的书法,其意义不仅仅是书法创作本身,我们可以透过书法创作而去窥视其内在的书学思想……
  当我们翻开那些散发着浓浓书卷气的书学理论著作时,我们惊叹王羲之不仅在创作上留下了许多瑰宝,而且相传为他所撰的理论著作也是那样的丰厚。我以为,他的书学理论的第一要义是贯穿在他书学思想上的创新精神,这是支撑着他进行书体创新的理论基础。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书学文章充溢着一股站在时代前列的信心和勇气,因为他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书学问题的。
  他最早提出“书道”一词,并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书法”最精髓处是同自然界的道理相一致:“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自然界是辩证的,在王羲之的眼里,书法创作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辩证的:“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正因为行笔同自然之妙有相通之处,所以他的《用笔赋》全是描述自然界的万象,让人们从中去领悟笔法,他不再是斤斤计较于技术层面上去讲解笔法,这一笔要如何如何去写,而是从“道”的高度去阐述用笔,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启发人们,达到不言书法而自言书法之境界。
  他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书法创作时应保持的心态:“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段文字将人与书法带入浑然一体的境界,使人们觉得书法创作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操练,让人从中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美感和愉悦。
  他以军事理论比喻书法:“夫纸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把整个书法创作过程完全看作是一项军事行动,由此可见王羲之思路之开阔,见解之深刻。
  王羲之在书法理论界第一次提出了“天才”观:“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指出了天才在学习书法上的重要性。但王羲之并不一概只认天才,对于勤奋也是肯定的,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天才与勤奋的关系,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从广度、高度、深度来解读王羲之的书学思想,那可以说,是后世的书学理论的滥觞,因为后世的书学篇章都可找到王羲之的影子。
  掩卷而思,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是因为他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翅膀,故能在书法王国里自由翱翔。
  我思考着王羲之,我体味着王羲之,我深深地感到:王羲之的魅力不仅是留给后世的书法,当透过书法,直接去接近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许多闪光的思想被他的书名所掩……特别是每当我吟诵《兰亭序》时,我更会被其洋溢着的积极的入世情怀所感动,那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的,胸怀豁达的王羲之,他的旷达人生怎能仅是一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能概括得了的呢?
  故而我们解读王羲之,若仅以“书圣”来定位,我以为这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当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晋那个时代,我们一定会对书圣王羲之有新的认知,不仅仅是对王羲之书法家身份的认同,更是对他贯穿始终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肯定。
  说实在,初读王羲之,我对唐太宗以一个封建帝王的身份为一位书法家亲撰传说,百思而不得其解。现在想来,王羲之能获这份殊荣,不仅表达了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热爱,更是对王羲之一些政治理念和执政实践的肯定,因为传记多处写到了王羲之的为官事迹。
  回眸历史,深深感到:一代明君唐太宗如此不遗余力地倡导王羲之的书法,其意义应该是超越书法的,因为我们可以透过书法而触摸到书法以外的更值得去尊崇王羲之的理由。

(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兰亭书会副会长。工作单位:绍兴市委办公室)
 转载来源:2010年8月11日 《绍兴日报》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集团风采 | 版权申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快递 | 服务 | 在线客服 | RSS | 网站地图 |

浙ICP备19043518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207号